第1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历代本草代表作
我国药品标准的组成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中药的安全性检查
中药的有效性评价
其他检测方法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四气
辛的所示效用
苦的所示效用
升降浮沉
中药功效的分类与主治病证
中药炮制的目的
液体辅料及其作用
固体辅料及其作用
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中药的配伍及应用原则
方剂与组方原则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剂型分类
剂型选择的原则
中药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2章 中药材生产和中药饮片炮制
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中药材的产地
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炒黄
炒焦
炒炭
净制
切制
麸炒
土炒
砂炒
滑石粉炒
酒炙
醋炙
盐炙
姜炙
蜜炙
明煅
煅淬
蒸
煮
燀法
复制法
干馏法
第3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糖及其分类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环烯醚萜类
二萜
三萜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胆汁酸类、蜕皮激素类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分类
有机酸的结构分类与理化性质
金银花(中药化学)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苷及其分类
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酸碱性
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挥发油
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胆汁酸的理化性质
鞣质
山豆根(中药化学)
黄连(中药化学)
延胡索(中药化学)
防己(中药化学)
川乌(中药化学)
马钱子(中药化学)
糖和苷的化学性质
大黄(中药化学)
芦荟(中药化学)
丹参(中药化学-醌类)
补骨脂(中药化学)
黄芩(中药化学)
槐花(中药化学)
青蒿(中药化学)
龙胆(中药化学)
人参(中药化学)
甘草(中药化学)
商陆(中药化学)
柴胡(中药化学)
苦杏仁(中药化学)
郁李仁(中药化学)
厚朴(中药化学)
香加皮(中药化学)
第4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绵马贯众
大黄-何首乌(蓼科)
川乌、草乌、附子
黄连
茜草
北沙参
白芷
甘草、黄芪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地龙-水蛭(环节动物门)
石决明-海螵蛸(软体动物门)
全蝎-蜂蜜(节肢动物门)
龟甲、鳖甲
蛤蚧-乌梢蛇(脊索动物门-爬行纲)
羚羊角
矿物类中药的概述
朱砂
自然铜
赭石
芒硝
硫黄
延胡索(元胡)
板蓝根、南板蓝根
人参-三七(五加科)
藁本、防风
龙胆、秦艽、紫草
巴戟天
重楼
桔梗
党参、南沙参
木香、川木香
白术、苍术
香附
百部
天冬、麦冬、山麦冬
知母、射干
白及
茎木类中药的概述
川木通、木通
沉香
牡丹皮
杜仲
黄柏、关黄柏
苦楝皮、秦皮
香加皮、地骨皮
番泻叶
紫苏叶、艾叶
丁香
款冬花、菊花
红花、西红花
地肤子
木瓜-金樱子(蔷薇科)
枳壳、巴豆
酸枣仁
小茴香-蛇床子(伞形科)
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科)
枸杞子、栀子
瓜蒌、牛蒡子
薏苡仁、槟榔
砂仁-益智(姜科)
荆芥
半枝莲
穿心莲
白花蛇舌草、车前草
淡竹叶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5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散剂的质量要求
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汤剂
热原
注射剂的溶剂
注射剂的附加剂
影响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因素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输液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
外用制剂基本要求
栓剂的特点与分类
栓剂的基质
直肠给药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栓剂的质量要求
囊材的质量要求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丸剂的特点与分类
丸剂的赋形剂
传统丸剂制备与丸剂包衣的质量要求
丸剂的质量要求
煎膏剂(膏滋)
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软膏剂与乳膏剂的基质
软膏剂与乳膏剂的质量要求
气雾剂与喷雾剂的构成
固体分散技术
液体制剂的概述
溶液剂
乳剂
混悬剂
片剂的特点与分类
片剂的稀释剂与吸收剂
片剂的润湿剂与黏合剂
片剂的润滑剂
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
片剂的质量要求
酒剂
其他剂型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