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案例: 阅读某教师教学《怀疑与学问》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秋 ①秋天来了。 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 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这地上高梁渲染的吧?采 阅读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其次,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把活动中的语文要素用评分量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借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也可以自主设计评价量表;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不论采用哪种策略,都要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提升语文素养。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1: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师2:在我看来,教材的旁批有多种类型。有的针对课文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有的提示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的针对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各有各的价值。 教师3:对,我觉得旁批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借助旁批阅读课文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情。 教师4:咱们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一步研读文本,明确教学重难点,参考旁批中适合选用的评点或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对上述备课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景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我采取层层推进的写作教学策略组织了学习活动。第一节课,我安排学生自由写作,了解他们在景物描写能力方面的现状。然后批改学生随笔,梳理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分析原因。第二节课,我首先呈现学生随笔写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阅读课所学的写景方法。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一篇写景文章。从第二次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策略体现了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理念 B.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第二次写作中都得到解决 C.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写景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 D.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读写知识 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一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结白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B.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C.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D.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语文教材编者将鲁迅《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很明确: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主题,逐渐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基于鲁迅“爱憎不相离”的复杂情感,梳理鲁迅与书中各个人物的相互关系,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鲁迅人生的成长的影响。我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他(她)写一封信,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查阅内容简介是消除学生与经典膈膜的主要方法 B.活动安排体现了以点带面、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C.梳理人物关系是为了归纳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D.写作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鲁迅的语言风格 学习《艾青诗选》,教师结合全书内容指导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适合的是( )。 A.鉴赏关键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B.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主题 C.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人生哲理 D.品味语言格律,归纳艺术手法 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 A.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体的意境 D.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教学“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目标,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 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整理,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夏目漱石《我是猫》 B.都德《最后一课》 C.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D.阿西莫夫《基地》 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 )。 A.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 B.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 C.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 学生围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柳青《创业史》 B.鲁迅《伤逝》 C.老舍《龙须沟》 D.巴金《寒夜》 教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表现怀古之情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B.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许浑《咸阳城东楼》 D.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020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20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历年真题
资料下载

注册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