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二单元 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论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流行病学偏倚及其控制
第五节 公共卫生监测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1.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众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评价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
2.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①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③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④预测疾病流行;
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公共卫生监测的分类
(1)疾病监测:①传染病监测: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②非传染病监测: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2)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包括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出生缺陷监测、环境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计划生育监测等。
4.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国家及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管理全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机构。负责全球公共卫生监测机构的世界卫生组织。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信息反馈和信息利用四个基本过程。
5.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1)敏感性(sensitivity):是指监测系统识别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②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暴发或流行的能力。
(2)及时性(timeli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公共卫生问题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反馈速度。
(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缺乏代表性的监测资料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卫生资源的浪费。
(4)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5)简便性(simplicity):是指监测系统的收集资料、监测方法和运作简便易行。
(6)灵活性(flexibility):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变或调整。
(7)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反映在工作人员能否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是指连续她、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我国主要的疾病监测方法
(1)被动监测:下级监测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监测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此类监测。
(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上级监测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或者要求下级监测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对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的监测属于主动监测。
(3)常规报告: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法定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属于常规报告。
(4)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对能够反映总人群中某种疾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性特定人群(哨点人群)进行监测,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属于哨点监测。
3.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主要对法定报告的37种传染病进行监测。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点782个,省级监测点1693个,对20种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监测内容包括:①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②相关因素监测。
(3)症状监测系统:是长期系统地连续收集并分析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健康相关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4)死因监测系统:在31个省市160个监测点,对7300万监测人口(总人口6%)开展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健康相关因素监测/调查、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监测。
(5)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在全国17个省份40个监测点,对老鼠、蚊子、苍蝇、蟑螂和钉螺的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这些病媒生物的带毒、带菌情况。
(6)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包括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与健康监测。前者通过监测,评估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危险性;后者是对水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和健康相关产品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
更多信息访问:临床助理医师考试频道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论坛 临床助理医师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