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相关推荐:2018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汇总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4岁者少见。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患儿在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粪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抗原。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2.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以5~8月为多。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缓。大便每日5~10余次,量中等,呈黄绿色或蛋花样稀便伴较多黏液,有发霉臭味;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常伴呕吐,轻症无发热及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发热、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病程约1~2周,体弱儿病程迁延。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似。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状。
3.空肠弯曲菌肠炎:潜伏期约2~11天。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为人畜共患的疾病,以侵袭性感染为主。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发热、腹痛,易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大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有腥臭味。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少量红细胞。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常累及婴儿和儿童。症状因年龄而异,<5岁患儿以急性水泻起病,可有黏液便、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5岁患儿除腹泻外,可伴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多由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甚至与阑尾炎相似,亦可引起咽痛和淋巴结炎。由产生肠毒素菌株引起者,可出现频繁水泻和脱水。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病程一般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全年均有发生,夏季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为<2岁的婴幼儿,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常引起暴发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病较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发热;大便每天数次至数10次,稀糊状、带有黏液甚至脓血,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镜检有红、白细胞和脓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亦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有并发症者可长达数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可达2个月以上。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耐药菌大量繁殖引起肠炎。发病多在持续用药2~3周后,亦有短至数日者。体弱、严重的原发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病。婴幼儿病情多较重。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原发性者少见,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它是细菌侵袭肠壁和产生肠毒素所致。主要症状为腹泻;重症腹泻频繁,大便有腥臭味,呈黄或暗绿色,水样,黏液较多,少数为血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和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谵妄,甚至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可在用药1周内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亦见于外科术后、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和肾衰竭等衰弱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重症频泻,大便为黄或黄绿色,水样,可有假膜排出,少数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胀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对可疑病例可行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大便做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协助确诊。
(3)真菌性肠炎:常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稀黄,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偶见血便,镜检可见真菌芽生细胞和假菌丝。做大便真菌培养进行鉴别。
获取更多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精华复习资料,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