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执业药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0·2010-05-12 16:26:28浏览0 收藏0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上半身
背部
肢体外侧
体表
心肺
心阳
下半身
腹部
肢体内侧
体内
血津液
肝脾肾
心阴
另外: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至阴
阴中之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偏胜偏衰。

  1.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胜则热:一般是指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阳偏胜必然要导致伤阴。

  阴胜则寒:一般是指阴邪致病,是阴的绝对偏盛,阴偏胜必然要导致阳衰。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虚则寒:是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

  阴虚则热: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

  3.阴阳俱损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

  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指此而言。

  (三)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无论望、闻、问、切四诊或辨证,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

 
望诊
闻诊
切诊
八纲
色泽晦暗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
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里、虚、寒
色泽鲜明
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多属实、属热
表、实、热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四)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例题:A型题

  1.“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互为消长

  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自和与平衡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4.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阳 E.阴病治阴

  5.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6.最易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

  9.“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更多信息访问: 执业药师考试频道 执业药师考试论坛 执业药师博客圈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