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经济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国际贸易

|0·2013-04-03 09:23:33浏览0 收藏0
摘要 小编分享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国际贸易,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点击查看: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人员甄选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照商品形式 货物贸易(有形贸易)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主要区别是: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需要经过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后者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二者都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熟悉)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掌握)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如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口贸易额就越大。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

  对外贬值,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注意书中关于汇率的说法比较混乱,有时是按直接标价法说,有时是按间接标价法说,关键注意本币是对外贬值还是升值) (2)汇率水平

  货币升值(购买力增强),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四)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熟悉)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

  关税限制(壁垒) 直接补贴

  非关税限制(壁垒) 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公共卫生检疫标准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注意外贸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其GDP的比重。

  编辑推荐: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绩效管理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