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编辑推荐:2015年医师资格考试备考全攻略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必考项-病理学,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供考生们参考,希望大家顺利通过今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25.胃溃疡:炎症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恶变。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最常见于胃小弯近幽门窦部,直径多<2cm。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最少见并发症是癌变。
慢性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多见于前壁,慢性穿孔多见于后壁。
胃良性溃疡: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较平坦。
胃恶性溃疡: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凹凸不平。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固有层炎细胞浸润。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
26.病毒性肝炎:变质为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淋巴+单核),肝细胞再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变性:气球样变、脂肪变(丙肝最易)、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见于普通型)。
急性普通型肝炎:点状坏死,完全再生,肝肿大、被膜紧张。
慢性普通型肝炎:点状、灶状、碎片状、桥接坏死,少量再生,肝脏无变化或略增大。轻度慢性:点状、碎片状;中度慢性:碎片状、桥接、灶状、带状;重度慢性:碎片状、大范围桥接。桥接坏死为慢性肝炎特征性病变。
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再生不明显,肝脏被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
毛玻璃样肝细胞:内含HBsAg,滑面(光面)内质网增生。
27.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门脉性:最常见,小结节性,结节大小相仿,纤维分隔薄而均匀,肝早期大晚期小。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最常引起肝硬化,容易转变为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减小,左叶为甚。继发性胆汁性:胆色素引起网状或羽毛状坏死。
最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欧美,有Mallory小体)。
特征性:假小叶形成。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慢性炎细胞(淋巴+单核)浸润,小胆管增生(汇管区)。
肝硬化门脉高压原因:窦性阻塞(中央静脉及肝静脉窦受压),窦后性阻塞(小叶下静脉受压),窦前性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异常吻合支形成)。侧支循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最重要)、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
蜘蛛痣原因:雌激素增多或灭活减少。
28.早期食管癌:中段最常见,无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髓质型(最多见)、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胃癌好发于胃窦小弯侧,主要起源于腺颈部干细胞。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伴异型增生、胃黏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
早期胃癌凹陷型最常见,中晚期胃癌溃疡型最常见。中管状腺癌分化最好。
原发性肝癌:肉眼多结节型最常见,组织学肝细胞癌最常见、混合细胞癌最少见。
微小肝癌≤2cm,小肝癌≤3cm,巨块型肝癌>10cm。
微小胃癌<0.5cm,小胃癌0.6~1.0cm。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型、周边型早期肺癌,隐性肺癌,早期食管癌。
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癌,早期胃癌。
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与腺瘤性息肉(而非增生性)有关。分期:A:局限于黏膜层(A1:黏膜下层,A2:浅肌层,A3:深肌层,5年存活率100%);B1:侵及肌层但未穿透,无淋巴结转移(67%);B2: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54%);C1:未穿透肌层,有淋巴结转移(43%);C2: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22%);D:有远隔脏器转移(极低)。
29.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浆细胞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虽为B细胞淋巴瘤,但还表达T细胞抗原CD5:CLL/SLL,套细胞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好发于儿童、青年,与EB病毒感染有关,常发生于上颌骨或下颚骨,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可致面部畸形,可形成满天星现象,化疗效果较好,属高度侵袭性肿瘤。
常累及周围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
不常累及周围淋巴结:Burkitt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8);免疫标记:CD5+、bcl-2。
滤泡性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4;18);免疫标记:CD5+、bcl-2。
套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4);免疫标记:CD5+、bcl-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3;14);免疫标记:Bcl-6、bcl-2。
Burkitt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8;14);免疫标记:CD20+、CD22+、CD5-、MYC。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2;5);免疫标记:CD30+、Ki-1(+)。
周围T细胞淋巴瘤:免疫标记:CD4+、CD8+。
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免疫标记:CD3+、CD4+、CD8-。
30.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爆米花细胞(L&H型细胞),无诊断性RS细胞。
经典型CHL:结节硬化型:陷窝细胞;混合细胞型:镜影细胞,单核变异型RS细胞;富于淋巴细胞型:单核或镜影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型:多形性变异型瘤细胞。
预后:NLPHL>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减少型。
RS细胞: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胞质丰富,嗜双性,大多B细胞起源,有诊断意义,可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
CD20+为NLPHL依据,CD15、CD30为用于诊断的抗原标记。
21.扩张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心肌细胞不均匀肥大,左心室或双心室腔扩大。
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细胞弥漫性肥大,左心室显着增厚。
限制性心肌病:心室充盈受限,心内膜纤维化,与缩窄性心包炎酷似。
克山病:硒缺乏,心肌严重变性坏死,20%有附壁血栓形成。
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病原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
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形成肉芽肿。
22.大叶性肺炎:起始于肺泡,好发于左肺或右肺下叶,支气管不受累,渗出性炎(纤维素渗出),可并发肺肉质变(由于吞噬细胞少及功能缺陷)。
小叶性肺炎:起始于细支气管→肺小叶,好发于双肺下叶和背侧,胸膜不受累,化脓性炎(中性粒为主)。
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发绀、铁锈色痰)→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纤维素:无→中量→大量→溶解;红细胞:少→多→少→无;中性粒:少→少→多→死亡溶解;巨噬:少→少→中→多。
病毒性肺炎:主要诊断依据:上皮细胞内病毒包涵体。特征性病变:间质性肺炎。
病毒包涵体出现在胞核内: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嗜碱性);出现在胞质内:呼吸道合胞病毒(嗜酸性);在胞核+胞质内:麻疹病毒。
胸膜不受累:支原体肺炎、小叶性肺炎。胸膜常受累: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硅肺。
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咳嗽为突出症状,无中性粒浸润。
23.慢支:较大支气管→小支气管。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厚(→咳痰),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骨化,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COPD,腺泡中央型肺气肿最常见)。
阻塞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腺泡周围型,全腺泡型(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
硅肺:主要由<5μm的SiO2尘粒引起,1~2μm致病性最强。硅结节形成+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硅结节:巨噬形成的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最早在肺门淋巴结,早期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分期主要依据硅结节大小、数量和分布。并发症肺结核最常见,可形成空洞。
慢性肺心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毛细血管数量↓,无肌型细动脉机化,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心肌纤维溶解、纤维化,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
24.肺癌:鳞癌:中央型,吸烟男性多见,纤支镜可发现,角化珠。腺癌:周围型,不吸烟女性多见,累及胸膜,特殊类型是瘢痕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分化最好、肉眼多为弥漫型。小细胞癌:内分泌功能(5-HT),分化最低,放化疗敏感。大细胞癌。
恶性程度:小细胞癌>大细胞癌>腺癌>鳞癌>类癌。
25.胃溃疡:炎症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恶变。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最常见于胃小弯近幽门窦部,直径多<2cm。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最少见并发症是癌变。
慢性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多见于前壁,慢性穿孔多见于后壁。
胃良性溃疡: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较平坦。
胃恶性溃疡: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凹凸不平。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固有层炎细胞浸润。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
26.病毒性肝炎:变质为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淋巴+单核),肝细胞再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变性:气球样变、脂肪变(丙肝最易)、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见于普通型)。
急性普通型肝炎:点状坏死,完全再生,肝肿大、被膜紧张。
慢性普通型肝炎:点状、灶状、碎片状、桥接坏死,少量再生,肝脏无变化或略增大。轻度慢性:点状、碎片状;中度慢性:碎片状、桥接、灶状、带状;重度慢性:碎片状、大范围桥接。桥接坏死为慢性肝炎特征性病变。
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再生不明显,肝脏被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
毛玻璃样肝细胞:内含HBsAg,滑面(光面)内质网增生。
27.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门脉性:最常见,小结节性,结节大小相仿,纤维分隔薄而均匀,肝早期大晚期小。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最常引起肝硬化,容易转变为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减小,左叶为甚。继发性胆汁性:胆色素引起网状或羽毛状坏死。
最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欧美,有Mallory小体)。
特征性:假小叶形成。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慢性炎细胞(淋巴+单核)浸润,小胆管增生(汇管区)。
肝硬化门脉高压原因:窦性阻塞(中央静脉及肝静脉窦受压),窦后性阻塞(小叶下静脉受压),窦前性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异常吻合支形成)。侧支循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最重要)、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
蜘蛛痣原因:雌激素增多或灭活减少。
28.早期食管癌:中段最常见,无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髓质型(最多见)、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胃癌好发于胃窦小弯侧,主要起源于腺颈部干细胞。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伴异型增生、胃黏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
早期胃癌凹陷型最常见,中晚期胃癌溃疡型最常见。中管状腺癌分化最好。
原发性肝癌:肉眼多结节型最常见,组织学肝细胞癌最常见、混合细胞癌最少见。
微小肝癌≤2cm,小肝癌≤3cm,巨块型肝癌>10cm。
微小胃癌<0.5cm,小胃癌0.6~1.0cm。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型、周边型早期肺癌,隐性肺癌,早期食管癌。
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癌,早期胃癌。
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与腺瘤性息肉(而非增生性)有关。分期:A:局限于黏膜层(A1:黏膜下层,A2:浅肌层,A3:深肌层,5年存活率100%);B1:侵及肌层但未穿透,无淋巴结转移(67%);B2: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54%);C1:未穿透肌层,有淋巴结转移(43%);C2: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22%);D:有远隔脏器转移(极低)。
29.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浆细胞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虽为B细胞淋巴瘤,但还表达T细胞抗原CD5:CLL/SLL,套细胞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好发于儿童、青年,与EB病毒感染有关,常发生于上颌骨或下颚骨,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可致面部畸形,可形成满天星现象,化疗效果较好,属高度侵袭性肿瘤。
常累及周围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
不常累及周围淋巴结:Burkitt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8);免疫标记:CD5+、bcl-2。
滤泡性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4;18);免疫标记:CD5+、bcl-2。
套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4);免疫标记:CD5+、bcl-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3;14);免疫标记:Bcl-6、bcl-2。
Burkitt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8;14);免疫标记:CD20+、CD22+、CD5-、MYC。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2;5);免疫标记:CD30+、Ki-1(+)。
周围T细胞淋巴瘤:免疫标记:CD4+、CD8+。
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免疫标记:CD3+、CD4+、CD8-。
30.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爆米花细胞(L&H型细胞),无诊断性RS细胞。
经典型CHL:结节硬化型:陷窝细胞;混合细胞型:镜影细胞,单核变异型RS细胞;富于淋巴细胞型:单核或镜影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型:多形性变异型瘤细胞。
预后:NLPHL>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减少型。
RS细胞: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胞质丰富,嗜双性,大多B细胞起源,有诊断意义,可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
CD20+为NLPHL依据,CD15、CD30为用于诊断的抗原标记。
31.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面部蝶形红斑,真皮和表皮交界处免疫复合物沉积,苏木素小体,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脾脏洋葱皮样结构。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增生性滑膜炎,抗IgG Fc片段(类风湿因子RF),最常对称性累及手、足小关节。
艾滋病:淋巴滤泡增生,满天星现象,CD4+↓,T、B细胞↓,淋巴细胞消失。最常见恶性肿瘤是Kaposi肉瘤,最常见继发性感染是肺孢子虫性肺炎。
超急性排斥反应: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免疫表现为间质内单个核细胞浸润,体液免疫表现为亚急性血管炎。慢性排斥反应:血管内膜纤维化。
32.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膜GBM(机械屏障主要构成)+脏层上皮(足细胞)。屏障:机械屏障(孔的大小)+电荷屏障(带负电荷的涎基)。
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
3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1~4周前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过性肾功能减低,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IgG、C3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系膜区。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壁层上皮增生形成新月体,肾功能进行性衰竭。Ⅰ型:基底膜内IgG、C3线性沉积,线性荧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抗基底膜抗体阳性,病因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Ⅱ型:免疫复合物颗粒状沉积,颗粒状荧光,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Ⅲ型:无免疫荧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ANCA阳性。
34.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儿童最常见,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基底膜正常,有脂质沉积,无免疫沉积物,免疫荧光阴性,有选择性蛋白尿。
膜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基膜增厚呈双轨状。Ⅰ型:C3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有IgG、C1q、C4;Ⅱ型:C3沉积,无IgG、C1q、C4,致密物沉积病。
膜性肾病:成人最常见,钉状突起,基底膜增厚、虫蚀样,足突消失,IgG、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颗粒状荧光,有非选择性蛋白尿。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M、C3沉积。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IgG、C3沉积于系膜区或阴性。
35.大红肾、蚤咬肾:急性肾小球肾炎。
大白肾:脂性肾病、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的早期、新月体性肾炎的中期。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肾病。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小球肾炎。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动脉粥样硬化。
不规则瘢痕肾:慢性肾盂肾炎。
36.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的化脓性炎症,凹陷性不规则疤痕,两侧肾病变不对称,肾盂肾盏变形,肾小管胶样管型,肾小球病变轻。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玻璃样变、纤维化,两侧肾病变对称,肾小管病变轻。
急性肾盂肾炎:血源性:金葡菌;上行性:大肠杆菌。
慢性硬化性肾炎:双肾缩小,皮质变薄,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IgA肾病:IgA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
肾细胞癌最常见为透明细胞癌;膀胱癌最常见为移行上皮癌。
37.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深染,核分裂象增多,醋酸试验呈白色。
宫颈癌最重要病因:HPV感染。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好发于子宫颈外口。
原位癌累及上皮全层,可与不典型增生鉴别。
子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原位癌沿基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腺体内,取代腺上皮,但未突破基膜。
子宫颈浸润癌:中分化鳞癌最常见。早期浸润癌:癌细胞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浸润癌:超过5mm。淋巴道转移最常见最重要,首先至子宫旁淋巴结。
子宫颈糜烂伴有单层扁平上皮组织转化,提示糜烂愈合过程。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最易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异型增生没有内膜间质浸润,而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有,可鉴别。
子宫平滑肌瘤最常位于肌层。
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肿瘤组织坏死,核分裂象多见。
38.滋养层细胞疾病GTD共同特征:滋养层细胞异常增生,HCG高于正常妊娠。
最常见的卵巢肿瘤:浆液性囊腺瘤。
最常见的睾丸肿瘤:精原细胞瘤。
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女性:成熟畸胎瘤;婴幼儿: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浆液性囊性癌:可见砂粒体,癌细胞间质浸润,肉眼见囊内实性结节。
成熟畸胎瘤镜下最常见成熟的皮肤及附件;未成熟畸胎瘤镜下最常见未成熟神经组织。
颗粒细胞瘤、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为恶性,卵泡膜细胞瘤为良性。
卵黄囊瘤有Schiller-Duval小体、细胞外嗜酸性小体;颗粒细胞瘤有Call-Exner小体;前列腺增生症有淀粉小体。
病理确诊前列腺癌重要依据:增生腺体周围的基底细胞缺失。
39.乳腺癌:非浸润性癌:导管内原位癌(粉刺癌、非粉刺型导管内癌、乳头Paget病伴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浸润性小叶癌、特殊类型癌(乳头Paget病伴导管浸润癌、髓样癌、小管癌、黏液癌。起源于导管上皮。
粉刺癌:乳腺中央,粉刺样物,导管内癌腔内充满大量坏死组织。
非粉刺型导管内癌:癌细胞未侵袭基膜。
硬癌:癌细胞三五成串地浸润间质内,最易发生转移。
腺样囊泡癌:癌组织间含有大量的黏液。
浸润性导管癌呈巢状;浸润性小叶癌呈单行串珠状。
Paget病:湿疹样癌。
40.单纯性(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增生期:滤泡上皮明显增生呈立方状,伴小滤泡形成;胶质贮积期:滤泡扩张含大量胶质,上皮细胞扁平;结节期:小滤泡形成,胶质贮积,结节大小不一。
青春期甲状腺肿:甲状腺多为一时性肿大。
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最常见,核呈毛玻璃状,有砂粒体)、滤泡癌、未分化癌(预后最差,小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混合型)、髓样癌(滤泡旁细胞发生,分泌降钙素,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4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脑膜炎双球菌,化脓性炎,主要为脑脊髓膜(软膜、蛛网膜)受累。脑膜、蛛网膜下腔→充血扩张,脓性渗出→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压力增高,大量炎细胞渗出。暴发型流脑蛛网膜下腔无大量脓细胞,有少量中性粒浸润。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变质性炎,主要为脑实质(神经元)受累,脊髓病变最轻。镂空筛状软化灶,血管套(淋巴细胞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
42.结核病:渗出、增生(免疫力较强时)、坏死。属Ⅳ型变态反应,特殊性炎,最常见呼吸道传染。特征: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单核巨噬吞噬结核杆菌后→上皮样细胞再融合而成的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有干酪样坏死。转归最好:吸收消散。
原发性肺结核:好发于儿童,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起始于上叶下部、下叶上部,淋巴道、血道播散,可自愈,肺内播散为粟粒性肺结核,血行播散为全身粟粒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肺尖开始,病程迁延;自上而下,气道蔓延;时好时坏,波浪前进;上重下轻,上旧下新。好发于成人,主要感染方式是内源性再感染。
局灶性肺结核:位于肺尖下,境界清楚,增生为主,非活动性。
浸润性肺结核:最常见,活动性,渗出为主。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多位于肺上叶,厚壁空洞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质,含大量结核杆菌;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结核球:孤立性干酪样坏死灶。
结核性胸膜炎分干性、湿性。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
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中附睾结核有明显临床症状。
菌体脂质与慢性过程有关。
43.伤寒:伤寒杆菌,经口感染,病程4周(潜伏期10天),主要侵犯回肠末端。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增生性炎。中性粒、嗜酸性粒↓。
肠系膜淋巴结、脾、肝及骨髓可见伤寒肉芽肿(特征)和坏死灶。
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
最严重并发症:肠穿孔(第3周)。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第3周以后。
带菌者细菌一般存在于胆囊,致病作用依赖于内毒素。
44.细菌性痢疾:急性卡他性炎→纤维素渗出→假膜性炎,病程1~2周,主要侵犯乙状结肠、直肠。
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
中毒性菌痢多由福氏、宋内氏引起。
志贺氏为内毒素+外毒素,毒力最强,其他仅内毒素。
内毒素→肠黏膜溃疡;外毒素→水样腹泻;细菌→菌血症。
45.血吸虫病:尾蚴(主要)→尾蚴性皮炎、干线性肝硬化。童虫→肺炎。成虫→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炎(较轻)。虫卵→虫卵结节(较重),主要在大肠壁、肝脏。
急性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嗜酸性粒的堆积,无脓细胞)。
慢性虫卵结节:假结核结节。
46.肠伤寒: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
肠结核:横带状(半环形),与肠管长轴垂直。
急性菌痢:地图状(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溃疡)。
肠阿米巴病:烧瓶状,为变质性炎。
肠血吸虫病:大小不等,无特殊形态。
克罗恩病:节段性纵行裂隙状。
溃疡性结肠炎:连续性弥漫性表浅性。
胃癌:火山口状。
47.淋病:最常见,急性化脓性炎,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
尖锐湿疣:HPV(6、11),凹空细胞。
梅毒:梅毒螺旋体(暗视野下螺旋状)。基本病变:血管炎,树胶肿。
第一期梅毒:3周,硬性下疳。第二期梅毒:7~8周,梅毒疹。第三期梅毒:4~5年,树胶样肿。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浆细胞恒定出现,见于各期。
树胶样肿(梅毒瘤):可见组织内原有血管壁轮廓,绝少钙化,朗汉斯巨细胞很少,可与结核结节鉴别。
梅毒可引起主闭。梅毒性主动脉瘤破裂是猝死主因。
编辑推荐:2015年医师资格考试备考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