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环球网校·2016-11-18 14:36:34浏览58 收藏17
摘要   为帮助考生备考,环球网校搜集整理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供大家复习,希望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我们会竭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考试动态

  为帮助考生备考,环球网校搜集整理“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供大家复习,希望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我们会竭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考试动态及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各章节复习要点汇总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 述

  人体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环球网校分享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都以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直接利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变成小块、溶于水和分子较小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消化(digestion)。消化的方式:①机械性消化;②化学性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①舒缩迟缓;②富有伸展性;③具有紧张性;④节律性收缩;⑤对电刺激不敏感。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幅值为-50mV~-60mV,主要是由K+由内向膜外扩散和生电钠泵的活动形成的。

  (2)慢波(slow wave):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其产生可能与Na+-k+泵活性周期性改变有关。

  (3)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在慢波基础上产生每秒1至10次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相主要是由慢钙通道开放,Ca2+内流造成。内流的Ca2+又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它的产生取决于局部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动作电位,刺激交感神经可以降低动作电位频率。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大肠液等。每日分泌的总量6-8L。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主动活动过程。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支配消化器官的神经有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两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胃肠的功能。

  1.内在神经系统:由分布于于消化管壁内无数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所组成的神经网络。其中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内在神经系统包括两类神经丛,即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

  (1)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分布在纵行肌和环形肌之间,兴奋性递质为乙酰胆碱和P物质,抑制性递质为一氧化氮。

  (2)粘膜下神经丛:神经元分布在环形肌和粘膜层之间,其中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

  2.外来神经系统:

  (1)交感神经:一般来讲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而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2)副交感神经:一般来讲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多,而消化道括约肌松弛。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可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两类。开放型细胞的顶端有微绒毛突入消化道腔内,能感受腔内的食物成分和pH等化学刺激,如分泌胃泌素的胃窦部G细胞;闭合型细胞的顶端不暴露于消化道腔内,而是被相邻的非内分泌细胞所覆盖。这类细胞能感受机械性刺激、温度变化和组织液、血液等局部环境的变化,如胃泌酸腺区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

  2.APUD细胞的概念: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这类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这类细胞来源于胚胎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程序细胞。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例如缩胆囊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和P物质等,这种双重分布的肽总称为脑-肠肽。

  3.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包括远距分泌或经典的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腔分泌和自分泌。

  4.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①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②营养作用,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③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汇总(含答案解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答案76-111题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

  为帮助考生备考,环球网校搜集整理“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供大家复习,希望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我们会竭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考试动态及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各章节复习要点汇总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分泌(环球网校分享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是粘蛋白、粘多糖、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尿素等。

  2.唾液的作用:①湿润口腔,便于吞咽和说话;②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③清洁和保护口腔,冲洗和清除食物残渣,减少细菌繁殖;④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⑤排泄功能,进入体内的某些异物(如铅和某些药物)可随唾液排出。

  3.唾液分泌的调节: 1)非条件反射:进食时,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性分泌;2)条件反射:在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乃至语言文字描述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

  二、咀嚼和吞咽

  1.咀嚼:作用:①把食物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团,便于吞咽;②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引起化学性消化;③反射性地引起胃肠、胰、肝和胆囊等消化器官的活动,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做好准备。

  2.吞咽:指口腔内食团由腔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

  根据食物通过的部位可将其分为三期:

  第1期:口腔期,食物由口腔到咽,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

  第2期:咽期,食物由咽进入食管上端。

  第3期:食管期,指食团从食管上端经贲门入胃,其动力是食管的蠕动。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

  食管下括约肌:在食管下端和胃连接处有一宽约1~3cm的高压区,其内压比胃内压高5~10mmHg,成为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道的一道屏障,起到生理括约肌的作用,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1.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包括:①贲门腺;②泌酸腺;③幽门腺。

  (2)内分泌细胞:①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②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部,分泌生长抑素;③肠嗜铬样细胞:分布于胃泌酸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2.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胃液中除含大量水外,主要成分包括盐酸、HCO3-、Na+、K+等无机物和消化酶、粘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

  (1)盐酸: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1)盐酸的分泌及分泌机制:胃液中的盐酸是由壁细胞逆浓度梯度主动分泌的,其中H+的分泌与与壁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的作用有关。

  2)盐酸的生理作用,包括: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胃蛋白酶原本身无生物活性,进入胃肠后,在盐酸的作用下,被水解掉一个小分子的肽链,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的功能是水解蛋白质,生成眎和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粘液和碳酸氢盐

  1)粘液:由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作用有:①具有润滑作用,有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②保护胃粘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③粘液呈弱碱性,可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④粘液具有粘滞性可减慢胃腔中的H+ 向胃壁扩散。

  2)HCO3-:主要由胃粘膜非泌酸腺分泌,和粘液一起,共同构成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称粘液-HCO3-屏障。

  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它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内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到达回肠末端时,内因子与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内因子上的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内因子不被吸收。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Ach。

  2)胃泌素。

  3)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胃泌素和组胺释放和直接抑制壁细胞,对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进食将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时相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互相重叠。

  1)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机制:食物直接和间接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

  特点:分泌的量较大,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丰富。分泌量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头期刺激停止后,分泌仍能持续一段时间。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

  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另外,食物的刺激经多种途径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胃液分泌。

  特点:分泌量大,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些。

  3)肠期胃液分泌:食物的扩张和化学刺激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

  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

  特点: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餐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胃酸。

  2)脂肪。

  3)高涨溶液。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汇总(含答案解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答案76-111题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

  为帮助考生备考,环球网校搜集整理“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供大家复习,希望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我们会竭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考试动态及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各章节复习要点汇总

  二、胃的运动

  1.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

  ⑵紧张性收缩: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环球网校分享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可使胃腔内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

  ⑶蠕动:胃的蠕动是出现于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也有利于食物被磨碎,并被推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⑴胃排空的过程: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⑵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的食物促进胃排空:①胃排空的速率通常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②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或化学刺激可引起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从而引起胃体和胃窦的收缩。

  2)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①食糜中的酸、脂肪、渗透压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反射性的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②食糜中的酸和脂肪还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缩胆囊素等胃肠激素,它们经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抑制胃的运动。

  3.非消化期的胃运动: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呈现间歇性的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消化的最重要阶段,其消化液包括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一、胰液的分泌

  胰腺由外分泌腺和胰岛两部分组成。外分泌腺可分泌胰液,在食物消化中有重要意义。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 7.8~8.4,成年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1~2L。其成分包括水、无机物和有机物。

  (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液中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酶,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1)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其他碳水化合物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

  2)蛋白质水解酶:主要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它们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在小肠液中肠激酶的作用下,可将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随后胰蛋白酶又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正反馈),也可激活糜蛋白酶原和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可使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共同作用时最终使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酶。胰脂肪酶可将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及脂肪酸。

  2.胰液分泌的调节:进食后,胰液开始分泌或分泌增加,食物是刺激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胰液分泌的调节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主要是神经调节,胃期和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

  1.头期:食物的色、香、味对感觉器官的刺激通过条件反射或食物刺激口咽部等感受器而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递质为ACh。迷走神经还可通过促进胃窦和小肠黏膜释放胃泌素,后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

  2.胃期:食物扩张胃,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扩张胃以及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刺激胃窦黏膜释放胃泌素,间接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约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5%-10%。

  3.肠期:是消化期胰腺分泌反应的最重要时相,此期的胰液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70%,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高。进入十二指肠的各种食糜成分,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的水解产物对胰液分泌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参与这一时相调节胰液分泌的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能持续生成胆汁,胆汁生成后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储存于胆囊中,在消化期再由胆囊排至十二指肠。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是一种味苦的有色液汁,由肝细胞分泌后直接流入小肠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胆汁呈金黄色,pH约7.4;在胆囊中储存过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而颜色变深,并因碳酸氢盐被胆囊吸收而呈弱酸性,pH约6.8。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为800~1000ml。

  胆汁的成分包括水分和Na+、K+、C1-、Ca2+、HCO3-。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和黏蛋白。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1)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2)胆固醇:占胆汁固体成分的4%。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宜的比例,这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若胆固醇分泌过多,胆固醇可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

  (3)胆色素:胆色素占胆汁固体成分的2%,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2.胆汁的作用:

  (1)乳化脂肪: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可加快脂肪酶对脂肪消化分解。

  (2)促进脂肪的吸收:胆汁中的胆盐能够帮助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其他脂类从小肠黏膜吸收。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其分子可聚合成为直径3~6um的微胶粒,肠腔中脂肪分解产物,如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及胆固醇等均可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即混合微胶粒。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和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等。

  3.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

  (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在非消化期,由肝细胞持续分泌的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浓缩储存。

  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经胆总管排至十二指肠。消化道内的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自然刺激物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次之。Oddi括约肌的活动是调节胆汁能否进入胆囊的因素。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的少量增多,胆囊收缩也轻微加强。

  2)体液调节

  ①缩胆囊素:在胆管、胆囊和Oddi括约肌上均有CCK受体的分布,肠腔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物能有效刺激小肠黏膜中的I细胞释放CCK,后者通过血液途径到达靶器官,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胆汁大量排放至十二指肠。

  ②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同时也有一定的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③胃泌素:胃泌素的调节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其二是刺激胃酸分泌,间接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而刺激肝胆汁的分泌。

  ④胆盐:胆盐通过肠一肝循环重新回到肝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利胆作用。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汇总(含答案解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答案76-111题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

  为帮助考生备考,环球网校搜集整理“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供大家复习,希望考生及时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我们会竭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考试动态及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各章节复习要点汇总

  三、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中有两种腺体,包括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小肠液是这两种腺体分泌的混合液,其分泌量是消化液中最多的一种,每日分泌量为1~3L。

  1.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呈弱碱性,pH约7.6,渗透压与血浆相近。无机成分有Na+、K+、Ca2+、C1-、HC03-等,有机成分有黏蛋白、IgA和肠激酶等。

  从小肠腺分泌入肠腔的消化酶可能只有肠激酶一种(环球网校分享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复习要点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它能激活胰蛋白酶原。

  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在调节小肠液分泌的因素中,食糜及其消化产物对肠黏膜局部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肠神经系统的局部反射起重要作用。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和胰高血糖素等,都能刺激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肠道一定的形状,并维持一定的腔内压,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密切接触,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2)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道,环形肌在许多不同部位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先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使食糜不断分开叉不断混合。其意义主要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同时能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予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通过对肠壁的挤压,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3)蠕动: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小肠在非消化期也存在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其生理意义与胃MMC相似。

  2.回盲括约肌的活动:回盲括约肌的作用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过早地进入结肠,以便小肠内容物充分消化和吸收;回盲括约肌也具有活瓣样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3.小肠运动的调节

  (1)壁内神经丛反射: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肠内容物通过局部神经丛反射使小肠蠕动加强。

  (2)外来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加强小肠的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

  (3)体液调节:胃泌素、CCK和胃动素等都能促进小肠的运动;而促胰液素、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则可抑制小肠的运动。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有:①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②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③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以及将粪便排出体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是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肠的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其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2.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有大量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主要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则称为腐败。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运动的形式:①袋状往返运动;②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③蠕动。

  2.排便: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人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并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当条件许可时,即可发生排便反射。此时,传出冲动沿盆神经下传,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使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于是将粪便排出体外。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1.吸收的部位: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①吸收面积大;②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h。

  2.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1)途径:小肠内的水、电解质和食物水解产物的吸收,主要经跨细胞和细胞旁两种途径跨越肠上皮层进入细胞外间隙,然后再进入血液和淋巴。

  (2)机制:小肠内的水、电解质和食物水解产物的吸收机制有多种,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

  2.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属于主动转运。吸收Na+的原动力来自于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2)铁的吸收:吸收铁有限,每日约lmg。铁的吸收与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铁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收铁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上部。

  (3)钙的吸收:食物中的结合钙须转变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酸性环境可以促进Ca2+的吸收,钙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

  3.糖的吸收: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其中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则最慢。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能量来自钠泵的活动,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4.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必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5.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在上皮细胞内质网,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再以出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外组织间隙,然后扩散至淋巴管。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不进入淋巴管。

  6.胆固醇的吸收:游离胆固醇通过形成混合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吸收后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又重新被酯化,生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由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7.维生素的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索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

  例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是:

  A. 肌源性的

  B.神经源性的

  C.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

  D. 非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的

  E.尚不清楚

  2.对消化道最不敏感的刺激是:

  A. 化学刺激

  B.温度刺激

  C. 牵拉刺激

  D.温度和牵拉刺激

  E.电刺激

  3.切断胃肠神经支配后,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

  A.立即消失

  B.显著升高

  C.立即减弱

  D. 先减弱后消失

  E.依然存在

  4.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与平滑肌收缩的关系是:

  A.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B.慢波可直接引起平滑肌发生动作电位,再引起肌肉收缩

  C. 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便可引起肌肉收缩

  D.只要平滑肌受到刺激,慢波基础上出现动作电位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E.平滑肌收缩的强度与慢波的大小相一致

  5.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可能由于

  A.N扩跨膜扩散

  B. Ca2+跨膜扩散

  C.生电性钠泵的活动

  D. K+跨膜扩散

  E.Cl—跨膜扩散

  参考答案

  1.A 2.E 3.E 4.D 5.C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汇总(含答案解析)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过关突破5000题之生理学答案76-111题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