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第二节 教学环境及影响
一、教学环境及作用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①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总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产生影响。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从狭义的角度,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本章确定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后一种教学环境,即狭义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环境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环境的育人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教学环境的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如前所述,教学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组织起来的育人场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年青一代成长发展的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渗透在学校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氛围,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教学环境的这种导向作用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凝聚功能。教学环境的凝聚功能,主要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小学生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学环境里洋溢着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学习气氛,充盈着欢快的歌声、笑声和读书声,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们的感情和禀赋、兴趣和爱好在这里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而,教学环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陶冶功能。教学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小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教学环境有着其他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校园,窗明几净、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校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有形的、无形的或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都是可供陶冶情感、培养品格的有利的环境条件。
二、教学环境的创设
(一)教学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有教室内部的各种物理因素、教学设施,时间和空间特性组成。
1.班级规模的影响。班级规模主要是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它与教学空间的密度密切相关。环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空间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人们经常表现得烦躁不安、好斗、富有攻击性,心理上产生无助感和压抑感,生理上由于机体过分紧张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2.教室座位编排的影响。
(1)座位编排。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座位编排要满足师生有效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安排不同数量和形式的座位。常见编排方式有横排型(秧田型)、马蹄型、小组型、对列型等,如图7―2所示。
我国普遍使用的是“横成行、竖成列”的桌椅排列传统模式。此时,相对于后排和四角,教室的前面和中间是教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学生相应做出较多反应的“活跃区”。活跃区的学生易被教师关注而会表现出较多的积极的课堂行为;非活跃区的学生常常会觉得被教师忽视,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表现出某些消极行为,有时为了引起教师注意还会故意出现过分的不当行为。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位置,适当地使活跃区、非活跃区有所变化,如教学过程中在教室的一定范围内走动,或讲解时有意识面对两边的同学,或多请后排和四角的同学参与课堂活动,或座位定期轮换等,总之要尽可能使每位同学有均等机会处于课堂教学的活跃区。
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座位排列,使用其他的编排方式。如,对列式排列法,将课桌椅面对面排成两列或多列,学生分坐两边进行课堂活动,这特别适合课堂讨论,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再如,小组型排列法,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4~6张课桌,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小组讨论、作业课,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课桌椅。课桌椅应适合学生的身高,使人坐得舒适,使学习活动更为持久和有效。椅子应有靠背,座位应有衬垫,其轮廓应与人体接触面吻合。课桌要有良好的稳定性,易于学生进出。三维操作的活动必须使用水平桌面。一般书写、阅读,课桌水平面可以有15°倾斜,这会较好地改善书写和阅读的正确姿势。如果视觉信号在教室前面同时又有笔记任务,桌面倾斜30°~45°会使学习者感觉舒适、工作更有效。有证据表明,不合适的课桌椅是造成11~16岁少年儿童骨骼发展异常,脊柱弯曲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长期使用水平桌面进行书写和阅读,会给骨骼和视觉系统带来不良影响,应力求设法避免。
3.自然条件的影响。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等无疑是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学校应该建立在…个安静的地点,要远离尘嚣和使人分心的事物”的主张。对于教学而言,教室则是最重要的自然条件,它包括照明、颜色、声音、通风、温度等要素。
(1)照明。教室的采光、照明是与学生视力关系最密切的环境条件。光线过强或过弱,都会给学生带来视觉疲劳和厌烦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的照明需要300 ~500勒克斯(Ix),光线达到课桌面、黑板时要有足够照度,光线分布均匀且避免直射和眩光。眩光既会造成视觉系统紧张和不适,又会降低视觉敏锐性。为避免眩光,可以使用窗帘或遮光帘避免光线直接射入教室,对黑板面、课桌面进行哑光处理,不用色泽过于光亮的油漆涂刷室内设施。
(2)颜色。颜色对学生的认知和情绪会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教室墙壁和桌椅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明,容易使学生兴奋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当然,教室色彩要以具体教学活动为依据。比如,以运动技能活动为主的体操房、舞蹈室等场所可以设计成红、黄、橙之类的暖色调,以智力技能活动为主的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可以设计成淡蓝、浅绿之类的冷色调。这样,有助于学生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3)声音。噪音是令人不舒服的、不当的听觉刺激。教学环境应尽可能避免噪音,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讲,教室内的背景声音只要不超过一定程度,如45~50分贝,就不一定对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还喜欢有这样的背景声音。但是,在高分贝的噪音下学习、工作,使人容易疲倦、肌肉紧张、注意力分散,容易出现攻击性、多疑、发怒等不良症状。对于需要一定紧张度或精神高度集中的教学活动,环境中突然出现的一般声音也会于扰活动进行。而且,这种声音越熟悉亲切,就越能使人引发联想、造成分心和干扰,就越影响正常活动。这种声音不具有噪音的物理特性,但从心理意义J匕分析它仍然属于噪音。在教学环境中,应该尽量把噪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 通风、温度和湿度。教室内的空气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通风不良会使室内氧气成分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这样会遏制环境中个体的感知和思维等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另外,通风不良也会导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增加,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头痛等不良生理反应。所以,教学环境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教学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会影响人们的舒适水平、心理警觉水平,也影响着完成任务的效率。据研究,温度过高,如超过35℃,人脑的消耗会明显增加,容易造成大脑疲劳;温度过低,大脑的工作效率也不理想。一般而言,最适宜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以30%~60%之间为宜。从对人的舒适环境来看,要结合季节把握温度,冬季可以稍低、夏季可以稍高。另外,温度与湿度可结合考虑,温度稍低时湿度可以高一点,温度偏高时要尽可能降低湿度。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二)教学的心理环境
1.校风、班风。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社会风气,即校风。它是集体行为的方式和风尚,是学生集体在学校环境中与他人、与教师以及与别的组织或集体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而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等。①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教学活动。如果一所学校集体的气氛是温暖而相互支持的,这个校风就是积极的,催人向上的,能激励师生员工增强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促进教学工作取得好成绩。集体气氛如果不是相互支持的,其成员在集体中就会发展不顺利,在处理社会的和情绪的问题时就会消耗大量的情绪能量,成员之间相互抵触,情绪低落,难以形成工作与学习上的合力。
班风是指班级内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就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和行为上的约束力,班级的共同目标会成为每个成员行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与交往的环境中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
2.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和情绪波动以及课堂秩序等。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支持型和防御型。前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能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后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起着绝对的权威作用,形成“家长制式”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受教师制约,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学生处于不满、焦虑等消极的情感状态,它极大地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教学质量低下。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存在着各种人际关系,如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等,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教学的人际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中,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们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力量,教师之问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一个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教师集体,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业务交流和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合作以促进教
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它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小学生来说,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方法。
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是较为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班风有赖于学生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形成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动机与效果乃至学生的人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三、教师教学中的心理控制
(一)心理控制的含义
心理控制,就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把它引向期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的目标的运动过程。①课堂问题一般指学生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课堂心理控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减少和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问题行为可能是由于突发不当的情境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要对课堂情境进行控制;其次对课堂问题行为本身的控制。消极的课堂冲突和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二)课堂情境的心理控制
1.制定明晰的课堂规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明确“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规则不明确,难于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规定且表述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0字说明书”。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规则既要针对学生的,也要有针对教师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控制课堂的节奏与方向。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存在着两种片面的看法。一种认为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感受而完全掌控教学过程,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教师应无限制地尊重学生。前者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企图以教代学,结果必然不能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后者则取消了教师的作用,乃至从根本上消除了教学的引导意义,最终也不能实现学生健康、有意义的发展。教师引导,既要考虑学生的愿望、兴趣,又要考虑教学的时间、空间、进程和方向,既不能独裁,也不能放任。
3.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生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获得发展。但是,教学不能让学生感受太多的困难、挫折和焦虑。因此,教师既要创造一定的难度又要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帮助,使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并有喜悦感。在教学中,既要化难为易,使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有难度的内容;也要化易为难,在看似浅显的内容中体会深刻的意义,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发展。
4.对小事忽略不计。课堂上的某些事件转瞬即逝,对于一些较小的不良行为大可忽略不计,任其自然消失。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对每个问题都进行干涉,因为干涉本身可能比问题更具干扰性。对一些比较小的不良行为,最好是推迟行动或忽略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总是纠缠于一些小的不良行为,就可能使某个人的小的不良行为扩展为影响全班的大事件,从而使课堂停顿下来。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策略
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即涉及的学生)、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过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产生了问题行为;行为发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课程进行当中还是I临近下课之时;这些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对这些因素的明确和了解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制订和实施多样化的干预策略,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的心理控制策略如下:
1.消退策略。依照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当消除强化时,个体的行为就可以被消除或降低。即称为消退策略。该策略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许多干扰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妄图吸引教师注意或对教师进行“限度检测”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干预往往成为对其行为的“奖励”并对其进行了强化。因此,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严重,或对其他同学不会造成干扰,那么就可以选择忽略它,或暂时推迟于预的时间。
消退策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具有指导性,即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例如,在忽略问题行为的同时,你要对问题行为学生附近的另一个学生的正确行为予以正面强化(如表扬或表示关注),让违纪学生意识到他该怎么做。当一个学生总是想通过发出奇怪的声音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时,你应当忽略他的行为并转向他旁边正在听讲的学生,表扬他的专注和认真,这会暗示那个违规的学生,如果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必须认真听讲①。
2.暗示策略。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并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所有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因此,暗示策略应当成为教师干预的首选。
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教育方法,包括言语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两种。言语性暗示包括运用特殊的语气、语调、一语双关、幽默等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对教师能力有很高要求,且容易被学生理解为挖苦、讽刺或分散全班注意力,因此建议教师多选用非言语性暗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下面,将就非言语性暗示技术进行具体介绍。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1)目光接触。当学生意欲违反课堂纪律时,他们总会先“侦察”一下,看看教师是否可能或正在注意自己。因此,只要教师注视一下学生和他手中的课本,便能给学生警示,打消其捣乱的企图。
(2)触摸或体态语言。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触摸非常管用。当学生就在身边时,教师只需轻轻拍拍他就能达到理想效果。而对较大的孩子则不宜使用触摸的方式,而应用摇头、点头、挥手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3)走近。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那么一旦教师走近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感,促使他们赶快进入学习状态。
(4)细小的停顿。授课时短时间的停顿、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讲话,并配合以眼神的交流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对那些企图引起注意的年龄稍大的学生,这些策略常常比消退策略更有效。
3.直接纠正策略。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继续升级,在对其行为进行惩罚以前,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正面指出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教师直接干预学生的捣乱行为的方式有两种:
(1)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这类要求应简洁、明快且语气坚决,并需要点出学生的名字,指明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要再去描述那些不好的行为。
(2)提醒学生应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有什么样的期望。规则提醒和期望的陈述有助于学生接受自己对捣乱行为所应负的责任,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教师的陈述同样应遵循简洁、坚定的原则。
4.惩罚。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已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
总的来说,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要或正在实施惩罚,也应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2)教师所实施的惩罚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惩罚的方式应当与要惩罚的行为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一些教师喜欢用布置额外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把作业当做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3)惩罚时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不得不为之”的意思。
(4)惩罚应具有一定计划性,也应纳入课堂纪律的制订当中,甚至可以和学生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方式。这样,可有效避免教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过激或失当的行为。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