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第九章重点知识
第九章 德育
重点提示
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还有论述题,而且还有众多的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也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德育的意义。
(2)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
(3)德育原则。
(4)德育的主要途径。
(5)德育的主要方法。
考纲链接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德育的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7.我国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德育过程的矛盾:(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2)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4)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3.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4.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③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15.德育的主要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6.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是指依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5)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发展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6)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7.心理辅导的原则:(1)激励性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愉悦性原则。(5)支援性原则。
18.智育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9.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20.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
21.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后由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人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2)体谅模式。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
(3)社会模仿模式。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