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科目章节考点汇总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
(一)教师的含义
1.“教师”名称的起源
“教师”的名称,起源于军官,“师”最初是军官的称号。“师氏”:高级军官;“大师”:比“师氏”更高级的军官:“师某”:以“师”和军官的人名连称。西周时担任国王警卫队长的师氏、保氏,除了负责警卫、随从等大事,还兼管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由于贵族子弟要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军队的骨干,因此军训就成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自然,教官也就由师氏来兼任了,久而久之,“师”就转为教育者的称呼。后来担任教育工作的职官也都可以称“师”。
2.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跟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等一样,是一类从事专门活动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一)传道授业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教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的知识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教师要当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自己努力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其次,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二)知心者
由于小孩从入学开始便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都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作为教师.建立一定的威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更希望能与教师更为深入地接触.相互之间能像朋友那样坦诚相待。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鼓励.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管理者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还应对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包括课堂的管理、班级的管理、集体活动的管理等。具体包括制定各种计划、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选拔学生干部、维护纪律和秩序、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内容。
教师要做好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并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四)协调者
教师要成为协调员,主要是由于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活动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区、其他社会机构。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员,受过专门训练,.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能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者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开展工作。传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发展变化的态度、以研究者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必将促使我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在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第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仅有着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二)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劳动.虽然也要借助于黑板、粉笔、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设备等物质手段,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要研究教材、补充材料、加工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案。此外,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
2.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三)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量比较重,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劳动时间具有连续性。
教师劳动的广延性主要是指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一般来说,教师劳动的空间主要在室内.包括教室以及办公室。但由于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因此,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问。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有时还适当地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各方面还不成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等特征。因此作为与学生成长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师,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五)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内在的,精神性的,并不是有形的物质,但教师的这种劳动成果却又是学生今后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教师在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
(六)劳动的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除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教师还具有其职业特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教师资格论坛,如果你喜欢《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第一章教育基础:教师及其专业发展》这篇文章,欢迎点击Ctrl+D进行收藏,以便随时查阅。环球网校教师频道小编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交流!
【摘要】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诚意整理了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第一章教育基础:教师及其专业发展,助力备考,预祝大家备考成功。
点击查看: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科目章节考点汇总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职业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化。
(一)教师竹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地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了解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师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教师有可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第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给学生带来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多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相关的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特有的规律。人们通过长久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力。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3.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除了应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应具备其他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的能力等。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班级管理能力是班级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组织管理班集体,要能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与计划,培养良好的班级作风、学风、纪律,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协调能力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括对自我表现的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整个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产生的问题所作的反思及总结,及时地调整计划,改进教学或者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的变化。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教师高尚道
德品质的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3.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一位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愉悦的情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地学习。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教师对工作环境的认可,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精神愉悦并保持身心健康。
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容及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第一,专业精神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向往与追求。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深化是指纵向深度的加深,拓展是指专业知识面的横向拓宽。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整个教学工作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当然.教师专业发展还是要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检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这种“服务性”的硬标准,即“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2.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常见的途径和活动有参加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学,包括通过专业阅读或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型组织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改革实验、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校本调研与培训等。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教师资格论坛,如果你喜欢《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第一章教育基础:教师及其专业发展》这篇文章,欢迎点击Ctrl+D进行收藏,以便随时查阅。环球网校教师频道小编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