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执业药师辅导:磺胺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的损害:
原形磺胺及乙酰化磺胺主要经肾排泄,在尿中浓度较高,其溶解度又较低,尤其偏酸性的尿液,可在肾盂、输尿管或膀胱内析出结晶,产生刺激和阻塞,引起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尿痛、尿少甚至尿闭。
预防措施:
①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唑等时,口服等量的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加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的溶解度;
②服药期间多饮水,增加尿量,以降低尿中磺胺浓度,加速其排泄;
③服药l周以上者,应定时检查尿常规。老年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脱水、少尿及休克病人慎用或禁用。
(2)过敏反应:
少数病人可出现皮疹、光敏性皮炎、药热等。一般不严重,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个别病人有严重的剥脱性皮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多形性红斑。机制不清,可能为变态反应。
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3)造血系统反应:
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偶见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病人,服药后可致溶血性贫血。
(4)其他:
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易引起黄疸。机制: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而使胆红素游离,妨碍其转运及代谢,沉积于基底神经节和下丘脑核团,甚至出现脑核性黄疸。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后也可出现新生儿黄疸,故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应服用。
有l%~2%的病人可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疲倦、萎靡、失眠、耳鸣等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高空作业及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