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心理咨询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4年咨询心理学复习资料:8.1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0·2014-08-08 09:40:25浏览0 收藏0
摘要 2014年咨询心理学复习资料:8.1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由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频道为您提供!

  考试动态:2014年上半年各地成绩查询专题|20岁可申请代报名

  课程推荐:2014年网课+面授保过班|零基础保过|1v1直播自习室

  第8章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同样的事件,对儿童和成人来说,意义绝不相同,故而心理效应的效价也不相同。如幼儿尿床,不会成为心理负担,但成人尿床就会产生高度焦虑。为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和评估心理问题时,求助者的年龄是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1节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对一般心理活动来说如此,对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来说也是如此。无论就心理问题的性质,或心理问题的表现方式,不同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差异。

  一、幼儿、儿童期的心理咨询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个体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相左的。许多案例可以证明,这时遭受惊吓,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于一个3岁以后的幼儿说来,虽然他与外界信息沟通的范围更广,但安全感仍然是重要的。心理障碍可能由一个恐怖电影镜头的惊吓产生,但却很少由小朋友之间争抢玩具引起。两个幼儿,今天因为争抢玩具而大哭,但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个人占有欲并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部分。

  在这个年龄阶段上,被一只猫惊吓,可以使孩子长大后害怕所有的皮毛。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所以,儿童遭受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需要有关;而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不一定对儿童构成直接威胁,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吵闹打架,也只有直接威胁到儿童安全时,才形成所谓心理压力。

  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表达情感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宣泄内心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例6-1 郑×,男,5岁,学前班儿童。

  据孩子母亲陈述,孩子聪慧,两岁半能讲很多大人话,但胆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须妈妈陪在身边才可入睡。入幼儿园时全托,开始很不习惯,强迫送进幼儿园一周后,发现患儿一人独处,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对老师有恐惧感。后来无奈,请保姆在家看管。5岁时,为将来入学有基础,送进学前班幼儿园。开始阶段还好,老师教的课程内容均能学会,也有兴趣。一月前,因与另一小朋友争夺一块橡皮被老师大声训斥,当即因害怕而失声大哭,又被老师严厉制止不敢哭泣。回家后,发现不自主地挤眼、歪头,大人制止时可以控制,但过后仍改不掉,最近不单挤眼、歪头,而且喉咙里还同时发出一种怪声音。

  孩子的上述行为障碍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基础上,由惊吓引起。成人的制止非但无效,反而是一种强化信号,故建议家长无须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自然,绝对不应再给精神刺激,一般两三个月后可自愈。半年后电话随访,患儿大约在六周后再不发出怪声,两个月后多余动作消失,只是在老师提问时偶尔有挤眼动作。

  例6-2 韩××,女,6岁半,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报告病史:该女孩5岁前在祖母身边,上学时接来父母处居住。上学后一切情况良好。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每每表现紧张。一次父母吵架,母亲用茶杯打破父亲的额部,她见到父亲满头是血,当即昏厥,醒后呈精神紧张、退缩状态。事后,每遇紧张情景(如考试)便出现手指抽搐现象。

  该女孩属反应性行为障碍。建议其父母今后不得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她以平静安全的家庭环境,转告教师应对该女孩温和,不要突然提问,更不要训斥。建议不要服用任何镇静剂,以免影响孩子脑功能的发育。九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基本康复,接来祖母与该女孩同住。

  该女孩在刚刚进人成人世界时,对成人之间的关系是不理解的,缺乏任何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当看到父母吵闹时,就会产生恐惧。

  4~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简单的道德观念,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统开始萌发,为此,他们开始关注与自尊和自信相关的信息,在这时,成人的言语或态度,对他们至关重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虽然开始评价自我和他人,但由于尚未掌握准确的标准,没有足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所以对许多事情的价值,都是惟成人的意见是从。成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如果成人在这一阶段上由于语言与不慎而伤害了孩子,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例6-3 常××,女,24岁,会计员。

  主诉:我当会计3个月以来,总是挨批评。主要是开支票时总是写错,有时连写五六张,心里越怕写错,末了还是写错。我觉得我不能当会计,为这事,心里烦死了。

  经咨询师询问,未发觉其他任何与此事有关联的缘由。

  为缓解焦虑情绪,进行放松训练。在求助者第一次进入放松状态时,问她童年时期受过哪些刺激。求助者说想不起来。

  当第4次咨询并进行放松时,求助者突然说:

  “我想起来了。记得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姨妈领着我表姐到我家来,在院子里,妈妈特别高兴地对表姐说:‘看看,这姑娘长得多俊!可不像俺那丫头,又黑又丑!’我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好像要哭,可是没哭出来。”

  “后来呢?”咨询师立即问道。

  “后来再没觉得生气,只是见到生人时就想到自己很丑,不好意思。”

  “在学校里……”

  “在学校我不爱和同学在一起,总觉得不如别人,其实学习也不比他们差,可我总是觉得不行,课堂回答问题时,笨嘴笨舌,心里懂,总说不明白。”

  “工作以后呢?”

  “就是工作以后,更不行了。记账、算账,我担心自己没能力,特别是开支票……”

  “做其他事呢?”

  “也不行,不怕您笑话,别人介绍男朋友我都不敢见,觉得人家肯定看不上我。”

  这位严重缺乏自信的求助者,她的自信心何时被毁掉的呢?影响之深远能想像得到吗?这些问题,读者肯定能回答出来。

  二、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们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不恰当的对待,将给少年个性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伴随他们的一生。比如:由于家长和教师错误地专注于学童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要求和评价只以学习成绩为惟一准则。他们对孩子的看法是“一好(学习好)百好”和“一不好(学习不好)百不好”。一好百好的观点使家长和教师把智育孤立起来看待,不认为他只是德、智、体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放松了对孩子的德育、体育方面的要求,放松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立训练,忘记学童是有血有肉、有各种需要的活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训练机会,对孩子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十分不利。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便是学习好,可是一旦离开学校,他们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质很可能不如别人,或因此而蒙受压力,或出现自信心缺乏,或意志力薄弱,等等。这就是用“一好百好”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后果。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更是可怕。成人认为只要孩子成绩较差,他们便一无是处,成年人的这种对待,对于自我认知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童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打压。他们可以因成人的这种态度而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焦虑情绪;甚至彻底丧失学习兴趣,最后破罐破摔,厌学、弃学,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抗,等等。

  少年的厌学情绪在我国比较严重。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就现实来看,小学教育背离基本宗旨,当属首因。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基本宗旨,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即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

  人们把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正是为了将教育工作和个体发育成长规律结合起来。以智力培养来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大力强化探究反射、培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是在强烈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大量吸纳知识;到大学阶段,是在强烈学习兴趣和相当的知识基础上,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强化自己的判断、推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特征。所以,在小学阶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它不但关乎到智育,而且关乎到德育和身体的发育。当把学习兴趣引向道德观念的学习时,孩子会逐渐变得很懂道理;当把学习兴趣引向体育学习时,孩子会懂得如何促进身体健康。当然,如果忽视上述这种规律性,后果就不堪设想。

  很可惜,我们有的小学校或教师,并不是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加大工作量、提高升学率以及其他竞争手段,甚至用“恨铁不成钢”的训斥、讽刺、挖苦、惩罚来督促孩子学习,这是很不对的。比如,写错一个字要罚写五十遍,这类做法会直接损害学习兴趣。由于学习兴趣低落,学习信心不足,加之对成人世界不公平对待的不理解,反抗变成了孩子们的应对方式之一,如消极对抗、离家出走、高度焦虑或抑郁,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是少年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例6-4 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母亲报告:我这个孩子读小学四年级,自去年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反映说上课不注意听讲,有时旷课。对老师不尊敬,和几个小孩子在校外玩耍,曾见他吸烟。回家不与母亲说话。父亲出国已一年多,写信告诉他要好好读书,他虽能接受意见,但不能坚持。母亲怕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受丈夫的埋怨,所以请家庭教师在家辅导,该男孩与辅导教师不和,将教师赶出家门。该男孩在母亲带领下,前来心理门诊请求指导。

  在该案例中,需要接受咨询的不是孩子,而是教育者――老师和母亲。事实证明,孩子在校学习任务已经很重,除了读书外,孩子出于天性,还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在活动中发展自己,需要成人的理解、信任和引导他们扩展社会交往,这都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当成人不理解他们自身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需要时,也就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引导他们去满足这类合理的需要,孩子只有自行其事,这就难免走错方向,产生不良行为。该男孩的父亲出国,其母恐怕孩子学习不好,怕无法向丈夫交差,故请家教加强辅导。这位母亲是一片好心,但是,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正好表达了成人对他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同时也就削弱了孩子的自信心;占用了孩子的课外自由活动时间,也就剥夺了他按正常规律在各类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怯弱的孩子便会服从,退缩,压抑好动的天性,渐渐变得消沉、内向;而另一部分孩子就会逆反、对抗。该男孩属于后一类。建议家长对孩子宽松些,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励,引导他与小朋友建立友好关系;建议老师以表扬优点为主,激发正面的积极性,让孩子自觉地克服不良行为,不要再伤害孩子自尊心,要逐渐让孩子自认为是一名好学生。当孩子自认为是好学生时,它就会按着好学生的标准自我约束,吸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等行为,自然便会改正。

  教师和母亲接受咨询的领悟能力都很强。一年零三个月后,向学校老师电话询问这个孩子情况。老师介绍说,目前该生情况很好,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是第三名,现在已读六年级,有希望入重点中学。只是开始写朦胧诗,不知咋办。

  例6-5 周××,女,11岁,小学六年级小学生。

  父亲和老师携同就诊。

  老师报告情况:自半年前开始,该生上课精神不集中,坐在课堂上两眼出神,向她提问题时,根本没听见提的问题是什么。最近一周来,每次提问,均不能作答,并且边哭边用力咬自己的手背,有两次咬破出血,老师再不敢提问了。

  父亲介绍情况:孩子总爱一人坐在屋里两眼出神,显得很苦恼,问也不说。孩子原来爱唱歌,其母要把她培养成音乐家,说她有音乐天才。买了钢琴,请了教师,开始有兴趣,但练琴很苦,孩子坚持不下去,母亲便打她,说“不打不成材”。一次琴键断了一根,可能是孩子故意砸断的,也可能不是,她母亲为此狠狠打了她一次,打得很厉害,但孩子一声也不哭。从那以后,就渐渐成了现在这样。

  建议其母暂时停止对孩子的管教,停止练琴,母亲必须以平等态度向女儿道歉,反复承认自己的过失,与女儿做朋友,不要再下命令。对女孩进行放松和语言宣泄。两月后随访,好转。但母女关系尚未正常。

  例6-6 薛×,男,11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母亲报告病例: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时,和学校里比他大四五岁的坏孩子一起离家出走,在长城脚下玩两天被当地民警送回。自那以后,家里管得就比较严格,不让他再与那些孩子接触,后来为了便于管理,便转学到离家近的小学就读。但这所小学教学质量较差,读一学期后,学习成绩很差,又转到某大学附小就读。该学校教学要求严格,孩子普遍学习较好,加上这个孩子基础差,有些跟不上班,在班上与同学关系也不好,他说老师责备他太笨,心里很不愉快,为了能跟班上课,家长与教师协商后,让孩子留级一年,跟下一班重学。这一措施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较大,开学后不久,孩子开始逃学。背着父母从家里偷东西出去卖,被父母发现后,遭受一次毒打。之后,患儿情绪极低,虽然能勉强上学,但成绩仍不理想。小学五年级结束后,父母为了使其能进入重点中学读书,又特选另一小学就读,并请家庭教师辅导课程。转学后,患儿情绪很不稳定,有时发呆,有时落泪,一人在屋里做功课时,常常用小刀刻桌子,在家里的墙壁上刻小人,批评和训斥时,反而傻笑。教师反映说,该生在学校根本不能跟班上课,建议留级,这一消息被他知道后,当晚把父亲治胃病的药吃了半瓶企图自杀。为此,父母恐慌,携来就医。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他想郊游,是何等入情入理的事!这种发自孩子内在人性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在不能满足合理需求时,和比自己年长的同伴离家出游,虽是过分行为,却在可理解范围,此事也提醒了家长和老师,该领孩子郊游了。对事件本身来说,只需耐心说服教育,即可转变。而为此进行过分严格的管教,不仅不利于纠正私自离家行为,反而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至于为了学习好而反复转学,乃是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使孩子经常处于陌生环境之中,其情绪必然经常波动,既不利于学习,又不利于心理健康。读重点中学当然是好事,但为了这种目的,不顾孩子原有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硬逼着增加学习时间和接受辅导,这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最后导致孩子严重情绪障碍,恐怕会害他一生。通过这个案例,读者看到了什么?

  男孩在13~16岁和女孩在12~14岁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始有独立意识。社会生活中觉得自己有一定独立活动能力,在家庭中,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成员。由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所以不再完全盲目服从成人。对教师和父母的意见虽不敢直接反对,但却有自己的看法。在家长制的约束下,孩子们已经体验到遭受外在压力的苦闷,内心开始反抗。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少年,正是处在反抗期的少年。他们的情绪体验迅速丰富起来,他们寻找友谊、同情和理解,这时期有一部分少年甚至萌发了性爱。随着情绪结构的复杂化,情绪反应的方式以及内心体验也变得多种多样。另外,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和多样化,这时的社会和家庭要求,不再单纯是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要求,还有承担部分社会和家庭义务,承担某些道德责任以及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由于个体发展水平的变化和个体生存环境对个体要求的改变,这个时期的少年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无论就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比儿童时期更加深刻和复杂。

  例6-7 于×,男,14岁,初二学生。

  老师报告情况:这个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整天胡思乱想,与同学关系极不好,与老师关系也不好。从9岁开始与妈妈关系就闹得不可开交,要杀妈妈。想自杀,喜欢邪恶,热爱毒辣,更热爱自我摧残,愿意用冷酷封闭自己,筑起高墙。我认为这孩子不甘心寄人篱下。自称有犯罪天才,要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不用心,自以为是。在举止、风度等方面自觉高人一等,别人都看不惯。他认为母亲想用金钱收买他,太可卑,向母亲冷笑,在周记里写道:“在她用几年时间筑起的防线面前,我用几分种把她摧垮了,她失败了。”目中无人,不服管,抽烟,和坏孩子交往有共同语言。

  从报告案例时的用词,可以看一下老师对学生形成的印象是否科学。

  首先,“不合群”,“孤僻”,对这个年龄的少年来说,不是固定的性格特点,处在反抗期的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不愿盲从,所以在外表上显得孤僻,这是自然的。

  “喜欢邪恶,热爱毒辣”,显然不能用于这个年龄的少年。邪恶和毒辣的内涵,这个年龄的孩子尚未充分理解和认识,自然谈不上“热爱”与“喜欢”。老师的失误在于过分用成人眼光看待孩子。

  “自以为是”也只是反抗期的心理特征,如果经由正确引导,它可以发展成成人期的自信心。当然,引导不好(或盲目鼓励或盲目压制而激发逆反心理)也会发展成成人期的狂妄。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少年身上,它不应被视为缺点。

  “目中无人,不服管”,这大都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逆反状态。不是不服管,而是成人的管理无能。

  从老师的一般情况来看,她对学生的爱心不够。语言中透着讨厌、愤怒、蔑视,夸大学生的缺点,基本不符合教师的条件。

  例6-7续1

  母亲报告情况:他在婴儿时期很兴奋,睡着后一有响声就醒,很闹人。三岁前放在外婆家,外婆照顾到三岁,脾气很犟,为了一些事也打过,但仍然任性,很难管理,总不让大人省心。父亲偶尔打他,有点怕父亲。小学二年级时,奶奶帮忙照看。他比较尊重奶奶,母亲从小就管不住他。四年多的时间里奶奶照看和父亲镇压着勉强维持。母亲主要在生活上照顾得多,孩子从小体质不好,很瘦,偏食,总生病,个头小。上三、四年级时,暑假看书很多,科幻方面的书读得多。小学时当过少先队小队长和中队长,就是爱读书。小学时作文写得好。中学参加航模比赛,得过第三名,去年又参加比赛得第五名。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出国,已经两年了,母亲管不了。他尊重父亲,对母亲冷淡,因为三岁以前母亲没见过他。

  老师插话:他恶作剧,故意折磨别人,不惜一切代价想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坐别人的自行车违反交通规则,成心犯坏,整天妄想,疑神疑鬼。

  母亲继续报告病例:我找他谈过多次,当时还不错,只是过后作用不大。

  分析:母亲毕竟有颗爱心,对于这个孩子,尽管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但母亲却能看到他好读书,有个人爱好,而且聪明能干,航模比赛可以拿名次。孩子能尊重他人,如对奶奶是尊重的,对父亲是尊敬的,对母亲不太尊敬也可以理解,因为在三岁以前做母亲的很少照看他,本应在母亲身上得到的母爱和安全感,未能得到,当然亲情也会随之削弱。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他母亲介绍的情况来看,这个少年的一切行为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中,出生后很兴奋、易惊醒,闹人等,这都说明他的神经类型属于兴奋而不均衡型。具有这种神经系统类型的孩子必然敏感、兴奋占优势,表现为聪明、胆小、脾气大。到了少年时期,会有多愁善感、不服管理、顽皮等特点。少年反抗期的特征极易被人看作缺点,但如果用科学眼光和怀着一颗爱心对待他们,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他们可爱的本质,就能理解和引导他们成长。

  让我们看看这个孩子自己的内心体验吧。

  例6-7续2

  他的诗歌和文章摘录:

  “苦痛谁人知,惟有我心晓。弥勒笑面中,苦痛知多少?”

  “我独活世间十四载,若能遇一知己相交,生而无求,死而无憾。然,生平求一知己而不得,吾心死矣!”“少年不识愁滋味,谁人所说!谁人不知愁滋味,有人愁多,有人愁少,终是有愁人,吾是多愁人,同是愁海游移人,何必苦相争。”“冷血何时化热血,恨意何时变爱心,直指于少年(即他本人),何时变心重做人。”“生活并非是美的,也许你的生活美好,充实幸福,但不要忘记,这是你的,我并未拥有。我的生活中,有多疑的母亲,专制的伯父,还有三四十名看不起我的同学……我在世上孑然一身,在母亲心中是扫帚星,在亲人心中是逆子,在朋友心中是怪人,你的生活也许会给你自信和爱,我的生活只能给我自卑和恨。”“我,并不古怪,名字不古怪,性格也不古怪,我就是我。只是和别人不同,名字不同,性格也不同,但并不怪,为什么要自卑,为什么不敢自信。生活这么美,竞争如此激烈,我当然不甘居他人之下,这就是我,我的人生观,我从来都很自信,也从来不认输,把回想留给未来吧!就像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风留给夜海上的帆。”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一个烦恼的少年,一个透着精灵的、十分可爱的少年。他是一个面对复杂的人生而自身又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少年,他最需要的是成人和同龄人的理解与友谊,最需要的是父母师长的爱、温暖、关心和爱护。然而,事实上在学校和家庭中,它所遇到的多半是命令、强制、苛刻的要求、严格的管理,有时甚至是责骂和训斥,所以他的孤独感是必然会产生的。

  心理咨询师用爱心和他对话。最后,慰平了他的心灵创伤。半年后对学校班主任电话随访,该生已成为学校的优秀学生。

  编辑推荐:

  心理咨询师章节笔记复习资料|知识点详解

  2014年咨询心理学分章节复习资料汇总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官方微博|心理咨询师考试交流QQ群:127666654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