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考试动态:2014年上半年各地成绩查询专题|20岁可申请代报名
课程推荐:2014年网课+面授保过班|零基础保过|1v1直播自习室
第6节 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咨询的观点
20世纪初期,有些心理学家,不满意当时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主观推测,他们试图使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于是,他们便集中研究行为。这一类学者形成一个学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当属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巴甫洛夫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他的兴趣集中在当时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上,并因此获诺贝尔奖。但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思维固着在一点上,所以,巴甫洛夫在对大脑两半球的研究工作进展到一定水平时,他的视线转向了精神病人。当他试图对精神病人的症状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便不自觉地扮演了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学家的角色。为此,人们认定巴甫洛夫是一位“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
关于巴甫洛夫的贡献,我们在本教材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中做了较多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桑代克使用观察记录老鼠走迷宫的方法,研究行为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他的著名的“尝试-错误”定律。从此。开创了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量化手段,研究动物行为学习的先河。桑代克开创的这类研究,比巴甫洛夫早三年。
华生(B. Watson,1878~1958)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继承了美国桑代克的方法论,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他不去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他认为,即使中间有思维作为中介,那也不过是由内部语言所引起的喉头肌肉运动,至于情绪,那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它们都是可以客观记录的行为。华生(1924)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他有一句名言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任意挑选其中的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老师、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华生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观内省,同时确立心理学的客观研究对象。华生否认传统心理学使用内省法所获取资料的可靠性,并认为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只能代之以行为;而行为,可以归结为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极端观点,很快受到新行为主义的挑战。托尔曼(E. C. Tolman,1886~1959)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之间,或者说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他给出了如下公式:B=f(S、P、H、T、A)。其中,B为行为,P为生物内驱力,S为环境刺激,H为遗传,T为训练方式,A为年龄。也就是说,行为(B)是环境刺激(S)、生物内驱力(P)、遗传(H)、过去训练的经验(T)以及年龄(A)等实验变量的函数。行为并不仅仅由环境刺激所决定。
另一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 Skinner,1904~1990)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给了如下公式:R=f(S. 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反应(R)与刺激(S)、控制变量(A)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控制变量A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又叫“第三变量”。这一模式既考虑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其他条件的作用,如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设计的第三变量,等等。当然,在整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有机体内部过程如何,斯金纳和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样,也不予以关注。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这种条件反射进行“操作分析”。他在对动物的实验中,在食物和获取食物的S-R之间,设置了动物主动地按压杠杆的“第三变量”,动物只要按压杠杆,便能取得食物。“取得食物”是“按压杠杆”强化因子,而“按压杠杆”是条件刺激,这种条件刺激是动物自身发出的一种动作,而不是实验者给出的灯光或铃声等条件刺激,这就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斯金纳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分析强化物的种类、性质以及强化物的强度,等等。斯金纳用这一理论,广泛地解释了学习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个杰出代表是班都拉(A. Bandura 1925-)。他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生物性的内驱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也积极地参与着行为模式的形成,它甚至也参与着人格的形成和保持。这一理论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1)“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
“替代学习”的含义是: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学会某种行为,大可不必实际去经验,这是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2)“自行奖赏或批判”
“自行奖赏或批判”的含义是: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强化。
(3)行为自控
行为自控的含义是: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按照“学习理论”,对行为问题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是:行为反应过剩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消退这些反应;行为反应不足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增加和强化此类行为。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
按这种理论,沃皮(Wolpe)将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为此,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不应假设也不能探索在这些不良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东西。但是,对行为的直接治疗,并不拒绝承认求助者的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因为在这一派别的行为治疗家眼中,它们也是行为,属于“内隐行为”活动的范畴,它们已经表现在“外显行为”之中了。为此,对“内隐行为”的治疗,已经包括在“外显行为”之中了,它们都是行为治疗的目标。“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的观点,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依据。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靶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要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指标力求一致,这样便于重复。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5个步骤:
1.“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2.“靶行为”量化与标定。
3.矫正目标的制定。
4.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5.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等。这些,在本教材“操作技能”部分将逐一讲解。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官方微博|心理咨询师考试交流QQ群:12766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