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七节: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的定义:是指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一单元 从众(随大流)
一、从众的概念:
1 、定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2 、特点:1)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 )群体压力可以是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3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1 、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2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3 、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4 、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从众的类型:
1 、真从众――心悦诚服
2 、权宜性从众――口服心不服
3 、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1 、寻求行为参照: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对偏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
3 、群体凝聚力: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1 、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态度一致性;
2 )对个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
3 )群体规模的影响。
2 、个体人格因素:1)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
2 )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
3 )性别、智力等因素与从众基本无关。
3 、情景因素:明确还是模糊。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社会助长):
1 、定义: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2 、他人在场的形式:1)实际在场――面对面接触;
2 )隐含在场――象征性含义;
3 )想象在场――通过中介媒体。
3 、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
2 )观众效应。
4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二、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社会抑制是指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件绩效降低。
三、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扎荣克
1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
2 、抑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熟练或是简单机械性工作,他人在场会提高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
3 、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很“费脑筋”,个体完成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反而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绩效降低。
4 、优势反应:是指已学习和掌握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
5 、弱势反应:是指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费脑筋”的活动。
6 、深化与发展:竞争动机、对评价的认知。
四、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社会抑制、“磨洋工”)
1 、定义: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社会抑制。
2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