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分析] 通过上面的交谈可以看出咨询师所提的这些问题大都是基于可见的事实,很容易被验证。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求助者所忽略的经验和感受。比如咨询师问到:“她也很爱你吗?”就是在让求助者重新感受对方对自己的感情。这一问题进一步又换了另一种方式提出“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她并不象你爱她一样来爱你?”,这就使求助者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述感受的体验。实际上求助者的恋爱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好,虽然他很爱自己的女友,但也因为这一点,他可能忽略了对方对自己情感的感受,或不愿承认女友对自己不好。同时,由于求助者目前的抑郁情绪,他也忽略了自己在认识女友以前的生活体验,而实际上求助者那时生活得很好。这就需要咨询师引导他对这些被忽略的感受和体验重新加以认识。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自我审查技术。这一技术和提问结合起来,促使求助者去自觉思考一些他未曾注意的问题。
咨询师在提问题、引导求助者自我审查时,应特别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使谈话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讨论那些易被观察和体验的问题,避免空洞的理论探讨。比如在此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谈话是围绕着求助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对女友对他情感的体验来进行的,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谈话内容。虽然求助者认为自己的问题与“恋母情结”有关,试图与咨询师讨论有关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但咨询师把握了谈话的方向,及时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咨询师应善于引导求助者对自己去思考,而不要给求助者灌输某种思想,或告诉求助者这样想是对的,那样想是错的等自己的主观意见。认知治疗的重要原则就是调动求助者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点咨询师已多次强调,它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2.第2~3次治疗
在这两次治疗中,求助者逐步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认为自己不能象以前那样和人交往,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从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这都是一些具体事件,代表着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针对这些观念,咨询师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真的那样坏。同时鼓励求助者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看看他是否真的不能做这些事情。
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求助者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情绪不好外,在其他方面和以前并无很大差别,对他的评价仍然较高。求助者对此结果感到高兴,因为他一直认为别人会因那件事看不起他,并坚信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而通过验证,他发现在一些事情上虽然做得还不能让自己满意,但结果却不是想象的那样糟糕。
这样,通过几次实际验证与讨论,求助者的一些表层错误观念便不攻自破了,求助者的情绪也因此有了好转。但遗憾的是,这种效果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生活。虽然一些人对自己印象很好,但他认为那只是个别的人,他无法保证所有他认识的人,特别是那些对他很重要的人也能这样看待自己。他觉得自己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象个懦夫,在很多的重要事件上表现得毫无能力。他不再用具体事件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是代之以更为隐蔽和抽象的另一种解释,即他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毫无能力和毫无价值的人。
3.第4~6次治疗
上述想法显然是前面提到的深层错误观念。通过下面的谈话,看看咨询师是如何利用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这些观念的。
咨询师:你说你是个笨蛋,是什么意思呢?是否仅指你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是个笨蛋?
求助者:不是。我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恋爱、学习、交往……我都失败了,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咨询师:可是你以前并不是这样呀?
求助者:是的,以前我生活得很好,也很有能力。
咨询师:既然这样,你觉得把“我是个笨蛋”这句话换成“我现在是个笨蛋”,是否更合适些?
求助者:嗯……可能是这样。不过,我想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咨询师:以后的事我们先不去管它,咨询师只分析现在的情况……你在说“我是个笨蛋”时,这里的“我”指的是什么呢?
求助者:当然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我的存在。
咨询师:你这里的“我”是不是太抽象,太哲学化了?好像不太容易被人理解。
求助者: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咨询师:我是说这样一个“我”应该包括“我”的各种行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我”的每个动作,以及与“我”有关的各种东西,如“我”的头发,“我”的呼吸,以及“我”的衣服等等,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的存在,而脱离了这些具体内容,这个“我”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是这样吗?
求助者:(思考一会儿)我想是这样的。
咨询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是个笨蛋”这句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刚才提到的那些“我”的具体内容来代替“我”。你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