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教师招聘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22年教师招聘备考习题

环球网校·2022-11-01 09:45:44浏览22 收藏4
摘要 目前部分省份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为帮助考生复习,本站准备了“2022年教师招聘备考习题”相关内容,供考生参考。

目前部分省份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为帮助大家准确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招聘条件,考生可点击报考条件免费查询入口,输入学历等信息即可免费查询。另外,2023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也即将开始报名,考生可开通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及时获取2023年特岗教师准考证打印、笔试、成绩查询、面试、录用结果公布等重要时间节点短信通知。

一、试题

1.( )即使学校教育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分化的产物。至今,它在课程设置上仍是主流。(单选)

A.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2.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其中首要的基本课程资源是( )。(单选)

A.教师

B.学生

C.专用教室

D.学校图书馆

3.“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单选)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得到的生活和人格养成

4.( )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单选)

A.课程评价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实施

5.语文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一课时,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 )。(单选)

A.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

B.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C.通过学习,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D.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6.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多选)

A.生物学

B.环境教育课

C.七艺

D.道德与法治

7.从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多选)

A.分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8.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需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 )(判断)

9.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者。( )(判断)

10.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辨析)

二、答案解析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既是学校教育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分化的产物。至今,它在课程设置上仍是主流。因此,D选项正确。

A、C选项,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B选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资源的内容。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A选项,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B选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C选项,专用教室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D选项,学校图书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其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B。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实施的地位。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B选项,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C选项,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D。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过程与方法,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选项A,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选项B,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选项C,通过学习,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项D,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6.【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旨在克服分科课程划分过细,各学科间切分联系的弊端。综合课程通过合并相关学科,减少教学科目,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环境问题,既涉及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法律、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学科知识,不可能通过某一门学科来解决,必须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教授。A项生物学、B项环境教育课、D项道德与法治均是把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起来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C选项“七艺”属于分科课程,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BD。

7【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形成不同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旨在克服分科课程划分过细,各学科间切分联系的弊端。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故选项AC说法正确。

B选项,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D选项,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隐性课程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如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持续深远的影响。综上,本题答案选择AC选项。

8.【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需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故本题正确

9.【答案】×。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目的相关知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故本题是错误的。

10.【参考答案】

题干说法正确。

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故本题正确。

此外编辑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供考生参考:2022年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知识点汇总.pdf

以上是“2022年教师招聘备考习题”,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考生可以点击免费下载>>2022教师招聘备考指导/高频考点/考试真题按钮获取更多考试资料哦!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