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摘要】2016年经济师考试将于11月5日进行,环球网校为帮助大家备考特分享了“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第23章”供大家备考使用,更多复习资料请关注环球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网校会及时更新考试资讯……
相关推荐: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考点汇总
一、会计概述
1.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 会计的概念: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 会计的特征(4个):
*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经济活动可供采用的计量尺度有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统一的价值尺度最适合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所以,会计在进行数量核算时主要采用货币量度。
* 会计具有一整套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专门的技术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业务和事项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 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主要以提供财务信息的方式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对各项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监督(会计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
例22-1:会计是以(B)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A、实物
B、货币
C、工时
D、劳动耗费
2.会计的基本职能(2个):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例22-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C)。
A决策、分析
B控制、考核
C核算、监督
D反映、控制
*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政策为依据,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部管理要求;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
例22-3:(B)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A.会计反映
B.会计核算
C.会计监督
D.会计分析
例22-4: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BC)进行审查。
A.及时性
B.合法性
C.合理性
D.时效性
* 核算和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信息,会计监督就没有依据;同时,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如果只进行会计核算而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会计是通过核算为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又通过监督直接履行管理职能。
3.会计的对象
* 会计的对象:即会计的客体,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例22-5:会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A)
A、资金运动
B、经济活动
C、经济资源
D、劳动成果
* 资金运动:以货币表现的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再转化为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转化为货币资金。
例22-6:下列不属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的是(C)。
A.资金投入
B.资金周转
C.资金转移
D.资金退出
* 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由于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等经济活动所应起的各项财产和资源的增减变化,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情况,以及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
4.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经济业务事项(7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 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上,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
* 经济业务:又称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购买固定资产、销售商品、上缴税收等。
* 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
*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
* 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 财物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且大多数都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等,价值一般比较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
* 发挥会计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保证财物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 债务是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以及应交款项等,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应交税金等。
* 资本的增减:
*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会计上所说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 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
*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 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
*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它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某种劳务相联系,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 收人、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取得收入、必须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支出,必须及时进行核算,才能计算出经营成果。
*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5.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 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 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 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二、会计的基本前提
本节考点:
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概念及具体含义。
本节内容:
*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叫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等,都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 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例22-7:(A)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A.会计主体
B.货币计量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 明确会计主体这一前提,一是可以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即明确了会计为谁(哪一主体)记账和编制报表。二是可以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2.持续经营
*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企业将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而不会终止清算。在组织会计工作时,是以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为前提。
* 有了这个前提,企业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按预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将按预定日期进行偿还。这个假设为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中的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下的。
3.会计分期
* 会计分期,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作为会计核算的周期,这个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称为会计期间。
例22-8:(B)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
A、会计时段
B、会计分期
C、会计区间
D、会计年度
例22-9:某企业将预收的货款计入“预收账款”科目,在收到款项的当期不确认收入,而在实际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这主要体现的会计基本假设是(C)。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例22-10:会计分期的前提是(A)。
A.持续经营
B.会计主体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 确定会计期间有利于分期确定费用、收人和利润,分期确定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据以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分期这一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是适时总结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规定固定的会计期间才能把各期的工作成果进行比较。
*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叫做会计年度。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本文环球网校小编集中整理“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第23章”供大家参考。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经济师频道&论坛,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摘要】2016年经济师考试将于11月5日进行,环球网校为帮助大家备考特分享了“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第23章”供大家备考使用,更多复习资料请关注环球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网校会及时更新考试资讯……
相关推荐: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考点汇总
4.货币计量
*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及其成果。
* 尽管计量标准有实物、劳动和货币三种,但财务会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收支情况。
* 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当货币所代表价值波动不大,或者前后波动能够相互抵消时,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币值变化的因素。
* 在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三、会计基础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本节考点:
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2.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本节内容:
1.会计基础
* 会计(记账)基础,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用来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由于经济活动是持续进行的,而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在会计期间实现的收益和发生的费用,有些在相邻的会计期间是相互交错的,会计基础解决这些收益和费用归属期的确定)。
* 两种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来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就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收付实现制要求,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即企业是以实际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人、费用的基础。我国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2.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4条)
* 合理确定会计记账基础。要充分考虑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加以确定。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和计量。
* 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有的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有的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相配比。
* 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 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惠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凡是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惠及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个会计期间。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本节考点: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的概念及具体含义。
本节内容:
*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八项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例22-11:下列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CDE)。
A.实质重于形式
B.重要性
C.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D.配比原则
E.一贯性
*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例22-12: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体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D)。
A.及时性
B.可理解性
C.相关性
D.可靠性
*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例22-13: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A)。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 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了,便于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例22-14: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体现的是(D)。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及时性
D.可理解性
例22-15:如果会计信息的表达含糊不清,就容易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歧义,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这违背了(A)的要求。
A.可理解性
B.相关性
C.及时性
D.可靠性
* 可比性。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以便纵向比较;不同企业口径一致,以便横向比较。
例22-16:强调某一企业各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C)。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可理解性
*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法律上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在会计核算上就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
例22-17: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这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A)。
A.实质重于形式
B.谨慎性
C.重要性
D.及时性
* 重要性。核算方式应当区别交易或事项重要程度。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的会计事项,充分、准确地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
例22-18:企业将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是基于(A)会计核算质量要求。
A.重要性
B.可比性
C.谨慎性
D.可理解性
* 谨慎性。保持必要的谨慎,采取稳健的做法,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例22-19: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C)。
A.及时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重要性
* 及时性。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期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例22-20: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体现的是(A)。
A.及时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重要性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本文环球网校小编集中整理“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第23章”供大家参考。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经济师频道&论坛,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