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是( )
A.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
B.处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C.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D.在孩子看完电视后及时督导他完成作业
3.19世纪后,欧美国家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活动,这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的( )
A.科学性特征
B.世俗性特征
C.生产性特征
D.国际性特征
4.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 )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活动需要
5.《学记》提出课内与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以下哪个原则的要求( )
A.教学相长原则
B.预时孙摩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藏息相辅原则
6.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内容的遗忘,是( )性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7.学校教育中,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工作
B.德育教育
C.班级管理
D.课外活动
8.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出现在( )。
A.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9.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 )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地方合作制
D.从属制
10.“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该诗句可以用来形容创造性思维形成中的(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11.人们创造出“雷公”“电母”等形象是运用了想象的( )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12.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
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13.学生上课时被走廊外传来的歌声吸引了注意,这是注意的( )
A.转移
B.集中
C.分配
D.分散
14.五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的特征。
A.单维思维
B.不可逆
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 )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A.肢体残疾
B.心理异常
C.特殊疾病
D.智力残疾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正式产生于封建社会。( )
2.校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第二教师队伍”。( )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4.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
5.一位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班级时,发现某学生乱扔废纸。后来,每当班级中出现乱扔废纸的现象时,这位教师就怀疑是这个学生做的。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首因效应。( )
6.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产生式的形式进行表征。( )
7.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速度先慢后快。( )
8.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一种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
9.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任何学校不得使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
10.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和其他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可以区别对待。(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法规适用
2.自我效能感
3.组块
4.教育规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2.简述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3.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
4.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
5.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惩罚的应用。
2.试述“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如动物“哺育”的区别。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愤,被说者是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A组学生输了,原因是A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影响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参加了A组的讨论。
讨论中A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不然,认为失败是因为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教师对待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乎意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A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令其他组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答案:首先引导各组观察A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的排队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教师请A组的组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的故事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
结合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该材料中教师的成功之处。
编辑推荐:
2016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性质 |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的区别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和教师招聘论坛,查询了解相关信息。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手动Ctrl+D收藏,方便查阅。小编及时更新相关资讯,欢迎持续关注。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浙江2016年教师招聘小学教师基础冲刺卷二相关信息。
【摘要】.教育法规适用简称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 更多相关试题可详见环球网校教师招聘考试频道整理的浙江2016年教师招聘小学教师基础冲刺卷二,更多备考经典试题详见环球网校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2.A【解析】“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就成了一种正强化,会激励儿童按时完成作业。
3.B【解析】略。
4.A【解析】交往需要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5.D【解析】“藏息相辅”即是要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6.B【解析】永久性遗忘(即真性遗忘)是发生在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产生的遗忘。这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7.A【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8.D【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如果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9.A【解析】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这一种体制。
10.B【解析】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
11.C【解析】拟人化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
12.A【解析】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13.D【解析】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14.C【解析】前运算阶段中,自我中心性(中心化)的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玲玲的情况就属于自我中心性的表现。
15.D【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
二、判断题
1.×【解析】进入奴隶社会后,专门的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并应运而生了。
2.X【解析】环境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隐性课程”。因此,题干的描述是错误的。
3.√【解析】略。
4.×【解析】题干描述的品德评价法的表现。
5.√【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6.X【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7.X【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
8.√【解析】略。
9.X【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
10.X【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法规适用简称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
2.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组块的概念是由米勒提出来的,是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4.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2)不同的班主任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差异:①权威型的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指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的斥责、威胁。在强制性指令的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②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属于不干预性指导,容忍班级生活的种种冲突,更无意组织班级活动,回避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在无指导的班级生活中,有目的的活动水平低下,违背团体原则的自发行为增多。③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生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的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
2.创造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无论是制作任何一种新产品,或者是编写任何一篇新作品,还是进行任何一种新试验,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预见到活动的结果,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产品的心理模型。创造想象的形象是创造性发明的依据,是创造活动的”蓝图”。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创造想象和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构成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展开和进行。
3.(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4.(1)思想品德,简称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2)品德的基本因素包含受教育者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①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②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③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④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二者的关系如下: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①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②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③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事方式。④惩罚的运用应该积极,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惩罚紧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
2.(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动物之间的“哺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其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内容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食、逃避天敌等相关,动物的学习以本能为依据,因此不能称为“教育”;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能称为“教育”;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的机械的“灌输”不是教育;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都是在自然或类似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因此严格来说这类行为也不能称为“教育”。
六、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A组学生抱怨“都是你害的”“害人精”,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因素,认为是全班跑得最慢的同学能力不足,拖了后腿。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小组竞赛中获胜的关键因素是团结与互信,将A组的失败归因转变为可控的内在因素:努力程度和团结一致。同时,教师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提示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来挖掘小组的合力,帮助小组最终取得胜利。在失败时尽量避免稳定归因,这样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因素,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指导学生正确归因,让学生对学习中的成败做出恰当的分析,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乐观地接受失败的考验,积极寻找成功的方法,从而维持和增强其学习“韧劲”。
编辑推荐:
2016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性质 |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的区别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和教师招聘论坛,查询了解相关信息。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手动Ctrl+D收藏,方便查阅。小编及时更新相关资讯,欢迎持续关注。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浙江2016年教师招聘小学教师基础冲刺卷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