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经理人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训作为重要的充电形式,早已被经理人认同和关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些公司对一部分受过培训的经理人并不十分满意;同样,接受过企业培训的高层经理也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参加了培训,学到了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但真的应用起来却无所适从,心里不踏实。企业花费巨资换来的经理人培训,为何有时不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效益呢? 培训选择不理智 时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高端企业管理培训。这类培训一般是针对高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群所开设的,其中多以国际性质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以联系国际贸易状况而进行的范围广大、综合概述型的分析学习作为培训范畴。而目前我国注册的企业,总数不下百万,在如此众多的企业中,高端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还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企业里的一些设置还不完善。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注意课程与自己的切身适用程度。如果执意参加了那些针对高端企业设置的课程,超出了自己的适应范围,结果只是造成一种浪费。选择适合你的课程,是每一个要参加高级管理培训者都将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培训分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课程着重解决系统理论问题,而短期一般都是模块课程,是一种针对具体情况专项解决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对培训期望值过高 培训后遗症的病根可能就在你的企业体内,而不是在外部。关健就是企业对经理人培训的期望值过高。我的上司希望我做得更好,我接受培训时也感觉不错,其后却觉得没有多大的用处。现在一听到培训我心里就有点怕;培训就是那回事,种类虽然不同,但类似的内容我被迫听过多次了,我都厌烦了;我参加过多类培训,听到的都是很好的道理,举的例子也不错,还有体验式的参与,可是我却觉得自己顾此失彼,工作和家庭两面不讨好,还白白搭上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培训的内容挺好,我的老总特别欣赏。可他根据培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我们现在都骂那该死的培训……这就是所谓的培训后遗症。 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一些培训现场效果真不错,很会调动大家的情绪,增加了趣味性,大家当时在短时间内感觉很好,但回去后仔细一想,发现收效并不大。别人的东西很好,如果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他面对的市场环境、经济规律、体制、培训对象等等又都不是一样的,受训的经理人很难找到一种感觉。因为他觉得很陌生,很多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就是实现不了。所以,从外面来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很好,如果不结合实际,开展本土教学,盲目地复制,对受训经理人而言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对经理人培训而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受训人的实务能力才是关键。 培训师的素质不高 多数培训确实听起来受用,可那么多正确的结论一到了实际中却一点用都没有,不能产生效益。原因之一就是培训师的质量。国外的高级培训师很多都在企业里做过董事长、总经理,并工作过多个公司,这使他的培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而我们一些培训师以前也才做到部门经理,现在却在做培训,做几个小时可以,做一两天,肯定不是厚积薄发而是薄积厚发,发出“空气”了。 后续努力不够 对于一个经理人,培训的效果跟他的心态有关,跟他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现实工作,甚至身体素质都相关。
培训效果是有弹性的,很多培训当时是给人以启发的,就像皮筋被拉开了,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行动、措施,使得他所获得的新的理念、知识慢慢地落实到行为上的话,时间久了就没有效果了,结果是尽管培训很多,却是无用或让人厌倦。有些经理人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岗位,被繁多的具体工作和短期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部分而非系统地实施,于是产生负作用。 自身评价有误 有些经理人对自身评估有误,培训后产生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但是多数人还是明白:从理论到实践还有漫长的路,不是说你培训之后就怎么样厉害了。从经理人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但最关键的是他要分析自己的弱点是不是非要刻意去改,如果与他所做的工作岗位特别相关、重要,这个弱点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他必须得改否则,虽然也应该改,但太刻意去改可能就会得不偿失。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特别强,正是由于这点,让他有了生存的法宝。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你不见得在每一项都强,但是你要在某一方面让人佩服。
虽然经理人非常渴望企业给自己制订一个完全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但企业不可能光针对一个人来设定。 经理人培训收效甚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要使经理人培训给企业带来实质效益,首先必须重新审视你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体制和发展阶段,甚至还要与其它问题一起考虑,比如企业的变革,培训与这些方面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