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职称晋升关系到医生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是医生最关心的大事,也一直是医改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虽然现行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唯论文”论,也就出现了不会做手术的外科博士,不会看病的内科老师。
现行的医生晋升考评体系究竟存在哪些弊端,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什么样的晋升制度才适合医疗行业人才发展规律的考评体系?
职称晋升的“唯论文”使效果违背初衷
目前,我国医生的职称晋升机制依然是以论文、考试的方式进行。作为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论文及考试具有公平、易考量等特点,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唯科研、唯论文”导致科研急功近利、论文造假泛滥。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曾收到一封读者邮件,题为《史上最牛的连环抄袭门》。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不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可能危害到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临床医生过多时间用于科研和写论文,导致医疗质量滑坡,医疗安全形势不乐观。医生没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和人文关怀及沟通,导致医患矛盾激化。近年来伤医案件的频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工作紧迫,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造成的。
最后,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严重挫伤医生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在不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确诊率以及发展临床新技术为目的科研,以及盲目追求职称晋升的情形下,使得抄袭论文的医生得以晋升教授,爱民敬业的医生晋升无望,即便有很强的临床能力,但“没发表论文的天赋”,临床水准再高,也无法评上副主任医师。
医生们为了追求职称的晋升,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写论文当中,无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严重影响了临床工作。医生晋升制度的改革是否该找准立足点,从体制上找到解决问题根本的方法呢?
老师支招医生晋升制度改革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表示,医师的职称应该反映的是临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处理疾病的娴熟程度,诊断救治的技术水平,对待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胜任工作、深受病人欢迎、具有敬业精神的医师,其能力不能单用外语、论文、科研成果来证实。
范利建议,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总体思路应该是大大增加临床能力考核的权重,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学历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医德也是考核是否为好医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医德不过关,也不应该得到提拔。医生水平由中立的学术组织打分,而医德则从是否收受红包等细节中反映。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则表示,有的医疗界人士称有些医生是临床型人才,但缺少科研论文,所以晋升上有问题,因此应该区别对待。但作为医生来说,不管是哪方面人才,其天职是治病救人,如果生硬地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个在操作上可以,但从医学文明上来说不妥。
从国外学经验
在美国,根据医生其隶属关系或职业规划,临床医生可以分为三大类;根据他们的专业,也分为两大型。对这些医生的要求和评估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在美国,很多医学院毕业生,选择非研究型临床医生作为自己的永久职业。他们的职责是诊断和治疗病人,评估他们的表现完全是基于他们的临床工作,如果你能用常规方法治疗好病人,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只有很少医学院毕业生致力于研究,既做临床工作又做基础研究的临床医生只有极少数。临床医生并不是不重视科研,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但做科研属于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将新知识转换为新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大量的科研培训。
由于基层医生工作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基层医生不能和大医院医生一样可以从事科研或者临床方面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论文写作受到局限。因此,应该让更多的基层医生从“科研”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从事诊疗活动和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
其次,考核体系按临床专业分型。为了简单起见,临床医生分两种类型:一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临床技能,如外科医生,作为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他应该拥有充分的医学知识和手工技能。他们表现的好坏主要基于这些能力的评价。理想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可以总结他们的治疗结果,并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医学期刊。第二类为非技能型为主的医生,主要用新的知识和药物来治疗病人,如内科医生,论文发表可能就是相对重要的因素。
医生职称晋升制度呼唤“深改革”。毋庸置疑,医生进行科研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这也是医学科研的本质与发展之道。而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并与晋升职称等严格挂钩,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对于医生来说,给病人看好病,也是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在现有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让一部分医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上,给病人更多的关怀,也是让病人受益最直接的方式。
来源:环球医学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