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第四节 小学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不断揭示出德育过程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出德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指导规则,这些规则就成为德育过程要遵循的德育原则。同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德育对象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小学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定义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和德育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来源于德育实践,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充实;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总结必然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德育规律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客观依据,而德育规律受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以德育规律为客观依据,反映和体现着德育规律的德育原则也必然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原则的内容
我国小学德育原则主要有:知与行统一原则;生活的原则;爱和民主的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的原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知与行统一原则
知与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的小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在小学德育中,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造成只讲空洞大道理,不要求小学生把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养成他们言行脱节、言行不一的恶习。
对小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知与行统一。因为他们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使认识更深刻持久。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
(2)引导小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2.生活的原则
生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部分。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面对和经历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直接给予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受到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他就能够适应最基本的正常道德生活了。
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体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我们的学校德育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化德育。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德育内容要突出生活性。
(2)了解学生的生活现实,提出“适当”“明确”“有序”“有恒”的要求。
3.爱和民主的原则
爱和民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单纯、幼稚、积极向上,他们同所有的社会成员一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得到老师、父母和他人的尊重、信任和关心,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与民主是分不开的,爱是基础,民主是爱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民主,而民主则是爱的体现。爱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师要实行民主化教学。
4.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信息相互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和落实;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和主动建构中学习,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现代德育要求教师要注重启发、点拨、诱导,道德知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生成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个体不断探索解决道德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品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5.体验的原则
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的德性生成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情绪体验,那么道德知识对他们来说只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体验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体验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
(2)体验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
6.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要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模范行为和知识技能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好榜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独立意识尚差,模仿意识强,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包括他们听到、看到、接触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都想去模仿,去注意。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等,都会为学生所仿效。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3)协调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整体效应。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地结合起来。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要教育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教育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学生集体和教师去影响这个学生,就会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当中,他们的活动和交往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在集体中,集体关心、尊重个人要求,激励个人为集体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促进个人的自我教育;同时,个人要关心、尊重、维护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力量。因此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特殊的作用。
贯彻这一原则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我们要珍视这种差异性,在注重集体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3)要加强个别教育,把教育集体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内容和德育对象的特点所制约。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为德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由于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因而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既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方法;既有侧重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也有侧重于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说理教育法是我国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等形式。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讲授法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讲述、讲解和讲演。讲述主要是客观描述事实,呈现知识、材料和观点,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讲解是进一步分析、论证和说明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演则是综合运用讲述、讲解等方法,采取演说或报告的形式,完整、深入地论证或说明某一问题。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注意内容的组织。由于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讲”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所以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作较周密的安排,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由于讲授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导,所以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应当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学生的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
注意语言艺术。讲授以语言为主要媒介,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语言美的创造,力求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讲授的声音在音高、音调与语速上都应注意合理设计,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感。讲授还应注意发挥肢体语言的潜能,使之与口头语言相配合,提高讲授的感染力。同时讲授法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教育手段,例如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法包括提问和对话两种基本类型。
提问法要义在于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问使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发现不合理处,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
对话法是直接来源于人文主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的一种较为现代的教育方法。在对话法中,师生双方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关系中,是一种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表现。对话法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平等地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价值说教。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谈话法之外,还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广泛采用。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其学习动机和潜能,具有较高的启发性。但它也有耗费时间较多,且对教师的谈话技巧要求较高的局限性。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讨论法适合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的主题要切合学生道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之外,需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讨论法作为一种训练道德思维的方法,其目标主要在于通过论辩或思考的过程求得问题的澄清与解决,教师的注意力应当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上。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教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
情感陶冶法包括教育者的情感陶冶、环境陶冶、文学艺术陶冶。教育者的情感陶冶是指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热爱和期待的这种感情力量,能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增强信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师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形成尊师爱生的风气。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教师爱学生能起到陶冶情感、培养良好品德的作用。环境陶冶是教师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一种教育情境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进行陶冶。学生主要是生活在学校、班级、家庭中,因此美化这些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陶冶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陶冶通过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朗诵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影视等,进而组织学生自己去创作、表现、演出,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若干种陶冶法尝试中,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其具体做法是:由30~80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有自己的家长、男女舍监和自己的房子,成员共同参与一些仪式和日常生活。其中家长既是保证规则实施的监督和主持者,更是一位与儿童平等的角色,他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并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情感问题。男女舍监分别代表男女主人,管理家庭生活。由于家庭可以既提供归属、安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又促使儿童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使情感生活与道德生活统一,因此应该说家庭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德育方式。
情感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过程之中。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等。陶冶法的短处是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有时需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此,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现实的榜样,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
小学生善于模仿,因此,为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教育、引导、激励他们前进。从他们的思维特征看,其思维是具体的。榜样具有具体形象性。
用这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易为他们接受,利于他们把思想政治准则及法纪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具体地体验和理解怎样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怎样对待自然和进行学习及生活等。
可供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很多的,一般有以下几种: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家长和教师;“三好”学生;伟大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榜样的方向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通常模仿力强而分辨力不强,接触的人或事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先是突破家庭,后是突破学校)。社会上纷纭复杂的生活,各式各样的现象都会吸引他们,他们往往凭一时兴趣,见什么模仿什么。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分辨能力、抵制能力,防止消极影响。同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正面形象,让学生模仿先进,让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氛围之中,形成良好人格。
2.要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
任何榜样都是社会集体中的成员,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不能把一个人说成一切都好,要如实地反映其真正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为学生树立起心悦诚服的榜样,也不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对待先进人物的情况也要给学生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告诉学生任何先进人物都有时代局限性,任何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要看他们的主流,要学习他们的本质,而不要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
3.要注意榜样的时代性、层次性
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注意时代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人,为他们树立榜样要有时代感,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历史上的先进人物都有一定的超前性、社会继承性,他们的先进思想、模范行为可以永照千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在为学生树立这些榜样时要尽量挖掘他们的性格中与时代合拍的东西,以使学生能从旧人物中学到新东西。在为学生选择榜样时还要尽量注意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水平,介绍的榜样要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一下子拔得太高,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望而生畏,越贴近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越大。当然不是说年龄小的就不能学学高大的形象,而是说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介绍高大形象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迹,使学生便于理解、便于模仿。而对大学生则需要学习高层次的,带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富有哲理的、本质的事迹。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在学生们的眼里,教师就是完美无缺的榜样,享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锻炼等等。
自我评价。学生的思想言行对与错,学生对身上的优点与缺点能否正确判断,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确定合理的方向。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抑制自身消极的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这种方法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它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有意识地克服和抵制不良行为,主动地按正确要求去做。它可以激励学生坚持良好的道德,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品德。
自我体验。道德情感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进行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只有当他们的道德认识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行动起来才会做到持之以恒。在自我教育中教师要指导孩子伴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道德情感;要通过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要注意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也要引导学生体验错误行为后的痛苦及战胜缺点、取得成绩的愉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同情心等,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自我约束。所谓自我约束是学生根据道德要求自我控制的过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运用意志力自觉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感情和活动,是一种很重要的调节机制。有没有自我约束力、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学生成熟与否的标志。
自我锻炼。学生的个人修养要以行为举止来表现,也要靠行为实践来实现。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锻炼成长,所以自我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修养自己,锻炼自己。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运用自我教育法的注意事项:
1.要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
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教师把这个标准告诉学生,使其在自我教育时有个独立思考的依据,知道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交给学生自我教育的钥匙还包括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格言激励、语言文字提示、自立守则、良心监督、自我检查以及仿效榜样等等。
2.要把自我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思想品德形成的每一个心理过程都离不开自我教育,而每一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形成又促进自我教育的实现。学生在一定教育条件影响下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以深化认识并指导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矫正都需要自我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自我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3.要尽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
进行自我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自我教育水平的高低、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发挥的程度。学生身上自我教育的“潜能”是很大的,这种“潜能”是否能充分挖掘出来,要看教师能否以高超的教育艺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现代,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教师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的能量向正确的方向释放出来。
4.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教育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给以必要的指导。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认识,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5.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完全靠自我教育还不行,应该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道德评价,最好是把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自我评价虽有许多优点,但是只有自我评价还不够,还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这就是教师评价,它可以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集体的评价是一种舆论,既是对正确的、良好的行为的赞扬,也是对错误的、不良的行为的谴责,它能督促学生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品德评价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包括教师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和惩罚等方式。这里的“奖励”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形式(狭义的)的奖励;“惩罚”也是既包括一般的批评,也包括较严重的处分。奖惩法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它也可分解为奖励和惩罚两种方法。
1.奖励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奖励”意味着对学生正确的认识与行为的肯定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成绩一般甚或有某些缺点的学生,因为得到表扬等积极强化而增强自信,因“皮格马利翁效应”而真正成为优等生的成功范例。但是奖励如果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中性的教育手段,就应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奖励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几点: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和意志力等。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频率是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表扬太频繁,孩子对表扬觉得无所谓,就失去了表扬、奖赏的分量。程度是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和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表扬调子太低了,学生会认为你是敷衍他;评价过高易使学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总之,要尽可能地做到恰如其分。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在奖励对象上,对那些好自满的学生表扬、奖励要慎重,不要过分表扬,以免骄傲情绪抬头;对自卑感强的学生就要适当加重表扬,以激发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比较敏感的学生要注意尺度,以防他猜疑你的用心;对比较拖沓的孩子就要加重语气,给予强刺激,引起他的兴奋。总之,奖励既要有统一和公平的标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到用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进行的奖励都应当恰当和灵活。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表扬、奖励。
(4)奖赏时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把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作为鼓励的外在象征,可以将文具、图书、文体用品等作为奖品或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单纯物质刺激,以免使学生产生为了满足物欲而去“努力”的思想。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第一位的。
(5)表扬、奖励要注意时间。表扬、奖励要及时,及时评价印象深刻,在大脑中建立的兴奋区比较牢固,起到的强化作用大。如果延误时间太长,学生对所做的事已淡忘,大脑中的兴奋中心已转移,就会降低表扬、奖励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没得到及时强化,学生的上进愿望没得到及时肯定,对学生的进步是不利的。不要让表扬、奖励给学生一种“补课”的印象,时过境迁,表扬、奖励的作用就会削弱。表扬、奖励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强化,加深印象。
(6)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奖励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特别要注意的是,奖励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得到奖励,奖励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在奖励的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奖励他,使奖励的指向性更强。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进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进步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如何更好地努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要把物质奖励变成精神力量,推动学生更快进步。
2.惩罚
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强化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使人们产生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体罚等惩罚方式被广泛否定和禁止,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民主精神。另一方面,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都认识到了惩罚所具有的教育性。我们固然不赞成传统的棍棒教育,但惩罚的方法也不是完全不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的。批评、惩罚学生时教师头脑一定要清醒。要记住批评、惩罚不是目的,是手段。批评、惩罚的目的绝不是使学生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而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丢掉缺点,大踏步地前进。必须让学生认识问题所在,认识惩罚手段所实际寄寓的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处罚。
(2)要注意态度。要取得批评、惩罚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态度,不少教师失败的原因不是因自己的动机而是因自己的态度。负强化并非是横眉立目、训斥、挖苦,它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压人。学生看到教师的态度是真诚的、善意的,就容易接受,这才有利于学生改正缺点、错误。反之,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批评、惩罚时要让学生感到人格上的平等,批评、惩罚也要体现尊重、爱护、信任和关怀,因此要从爱护出发,着重于提高认识,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批评、惩罚既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应该做到既严肃又耐心,使学生心服口服。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合理、公正、适度地批评与惩罚。所谓“度”就是质与量的界限,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我们的批评一定不要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此外,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有了错误的行为不等于动机全是坏的。有时学生犯错误是好心办了坏事,有的是经验不足,有的是能力不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相信他们会有变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4)要抓好时机和场合。一般来说,教师都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立即就批评,但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气质、性格、当时的情绪等因素。有的可以当时就批评,有的可以过一段时间,让他思考一下再批评。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不同,对批评的态度也不同。时机抓准可以事半功倍,时机抓不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一般来说,心情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所以,批评要选择有利时机。同时要选择批评的场合和地点。一般不要当着学生的朋友、同学、邻居、亲戚的面批评学生。批评学生时,最好与学生私下单独谈。适当的场合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意见。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5)要注意批评的次数。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翻来覆去地批评个没完,对一次错误批评一两回就可以了。连续的负强化会使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感到这也不行,那也不是,从而无所适从,严重的会产生自卑感,甚至破罐破摔。
(6)要善于等待,允许学生有认识过程。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快慢不一。有的学生经过批评、惩罚得到猛醒,可有的学生认识还有个过程,对教师的批评有个消化的过程。应该允许学生逐渐加深认识,善于等待,不要心急。即使学生当时认识了,行动上也还有个转化过程,出现反复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的进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已形成坏习惯的学生,要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更不能操之过急。
(7)要有针对性、讲究方式方法。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基础、心理活动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采取的方式、方法也要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干篇一律。
(8)惩罚的灵活性,即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一是指惩罚的形式多样化,二是指因对象而异使用惩罚。比如对于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少用或减轻惩罚的强度,相反,则应当调整惩罚的力度。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总而言之,奖励和惩罚如果应用得当,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但是灵活运用又不是无章可循。由于教育方法本身会直接构成德育的隐性课程,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慎重地选择德育方法。
三、小学德育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德育的一门课程,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先从调查研究人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应当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积累、形成,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如果课题太大,内涵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课题既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便于记忆、理解和在实践中应用。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
教学要点是为了达到一堂课的教育目标所必须讲清的几个最主要命题,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也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上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材料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故事、童话、寓言,也可以选用一些诗歌、图画以及谚语、格言等。
5.坚持启发式教学
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机制。
(二)其他各科教学
德育还应渗透于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这也是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由于各科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它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不同。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但对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理解,不需要牵强附会,在教学之外另加上什么思想道德教育的东西,使各科教学都变成思想品德课。但是二者又不是纯粹自发的结合,需要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掌握和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在组织教学中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教师资格每年考试次数统计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三)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对于如何带好班级、教好学生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直是众多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对于班主任来说,其在德育工作上的职责主要如下:
1.营造正确的舆论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正确的舆论,班风正,学风正,方能出成效。正确的舆论来自于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班主任有责任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念、道德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育,应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扬善疾恶的好作风;同时,对于不良的舆论,班主任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提高认识,从而伸张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