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第四节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重视、加强对这一阶段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构成,品德的形成就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应以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道德认识的培养
(一)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提高道德认识
客观地说,语言的教育价值是无法否认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少人认为,人们正是在语言(观念)的作用下做出具体的道德行为的。以语言为媒介,我们最常采用的策略是说服,以至于“说服教育”成为一种日常用语。但是在价值越发呈现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在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人的时代,在人们的主体意识越发强烈的时候,说服的教育作用并不十分奏效。原因可能在于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贬损了学生的自尊感,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的心理防御,使得说服教育的效果被歪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服教育方式,而对话――沟通的方法因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成为传统说服教育方法的有利补充。
对话――沟通模式认为,教育过程,既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沟通的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是在这种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为了保证德育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通过交流来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情感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肯定。在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在于奖励一种健康、和谐的对话环境,主动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和谐的对话,调动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自由、相互理解、相互肯定,培养尊重、关心自己与别人的态度、情感与行为的习惯。实施对话沟通方式,教师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共情的表达。共情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体验学生的处境,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深刻领会。共情不仅是使对话双方了解对方的感受、价值观念等,还使双方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充分意识,从而调整行为。不同水平的共情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
生:“我真是倒霉透了。别的同学考试没被抓到,得了高分,而我就这一次作弊却偏偏被抓住了。挨了处分,还被老爸揍了一顿,我又恨自己,又难受……”
师(A):“就因为一次作弊被抓住,觉得又难受又恨自己。”
师(B):“我理解你的心情,别的同学的行为让你觉得不公平,而你这样做了一次就被抓住了,还挨了爸爸的打,是不是觉得又委屈,又恨自己?我能感受到你正被羞愧和痛苦的情绪所困扰。”
A老师的共情表达有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并将其反馈给了学生,B老师不仅表达了他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学生产生这种感受的缘由,比前一位老师的表达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表达共情的“公式”,或者说“套话”应该是:“你感到……”(随后是准确的情绪表达,以及有关其强度的某些表述),“因为……”(随后是产生情绪的关键经验或行为)。例如:
小学生:“一到天黑,我就害怕,前天下午下大雨,天好黑,我没有完成作业,您让我一个人在教室写作业,我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我就怕妖怪来抓我,吓死我了。”师:“你一定是吓坏了,下大雨,天又黑,你感到害怕是因为你感到孤立无助,要是老师当时在场的话,你就会感觉好一些了。”
老师的如此回答更容易让学生和教师亲近起来。相反,如果训斥学生的封建迷信思想,效果恐怕适得其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又要把握好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防止完全被学生的情绪左右。
2.真诚。真诚是对话的教师和学生应持有的态度之一。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真正扮演真实的自己这种角色,不会因为自我保护、取悦对方而改变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失误和短处。真诚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认同老师。在这里,老师要做到行为的一致性、自发性和开放性:即老师的言、行、情感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信息或刻意掩饰,能自然地表露自己,对学生适度地开放。但自我开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广度和深度。中等程度的流露有效,过少则使距离拉大。过分流露的老师会被认为不值得信任,太过自我中心,从而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还会使不习惯与人分享的学生退缩。
(2)时间。长时间的流露意味着占用学生的时间,还要考虑学生能否从流露中获益。
(3)协调性。自我流露的内容和心境应与学生的想法接近。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3.尊重。尊重对交流能否实现起明显作用,它是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操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了填充的容器,在教师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学生往往体会到的是被动,而不是尊重。因为这种单方面的表达,往往会使对话双方产生不平等、不公正的心理感受。真正的尊重是教师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当作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在对话交流中,对彼此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不同于自己的看法、观念给予理解,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分歧给予容忍,这些含义的传达都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个人品德实质上是自我的学习过程。而建立在共情、真诚、尊重基础上的对话由于保证了对话的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能够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达到个体自我学习的目的,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方式。
(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①主要包括“故事”和“叙事”两方面。单从概念分析,道德叙事法与传统的故事教学法非常相似,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讲故事”重在将故事讲述出来,目的在于告知。而道德叙事注重依托故事,意蕴却在故事之外。传统的故事教学侧重故事教学的结果,故事讲述结束后,一定要让儿童得出与讲述者共同的“结论”,教育活动方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我讲――你听”模式。而道德叙事法更加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围绕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脉络,通过相互的对话、讨论,进而使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认同某些价值。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进行移情训练。强化道德情感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①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②儿童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高移情能力可促使人们做出助人为乐等利他行为。因此,在品德培养中要加强对儿童移情能力的训练,使儿童从小学会关注别人的情绪,与别人共享快乐与痛苦,把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不断对自己的情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鼓励儿童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同一个道德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道德情感,从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适当的道德情感,养成自己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提高儿童调节和控制道德情感的能力。李辽的研究发现①:移情训练能明显提高移情能力,经过移情训练的被试,不仅能更为敏感地察觉他人、群体的情绪线索,易于唤起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为消除内心张力试图采取行为提供了一种动机力量;同时,这种强有力的移情体验还可以对特定情境下引起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起到放大与催化作用,从而推动着个体选择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这两种力量相辅相成,使个体更加可能做出有益于移情对象的利他行为。可见,移情能力的训练对于儿童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和期待的亲社会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行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方面。与此相应,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这种情感病态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上,诸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伙伴之间。增强感激意识,可以提高我们心理健康的水平。
有感恩的意识非常重要。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虽然推崇“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更推崇“知恩图报”的美德,而且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这些都说明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关于培养感恩,心理学家马斯洛提供过一些实用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想象一下你所关心的某个人将要去世,甚至很快就要离开人世。请发挥想象力,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将会失去什么以及你会为哪些事伤心不已?你会感到遗憾或后悔吗?你将怎样与他诀别才不会使自己以后想起他时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而耿耿于怀?并且,你打算怎样留下关于这个人的最深切的回忆呢?马斯洛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这是他个人经历的一件事:“我姑妈长期患慢性病,在她去世之前,我想到了应该尽力使她高兴,于是就送她一份特别的礼物:给她做一天私人司机。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因为我直接地向她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后来证明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诀别方式。但我与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诀别方式却远非如此。他是一个精神病学家,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发生了一些口角,然后,他突然去世了。由于这样一种令人不快的诀别,那种未能圆满的遗憾一直萦绕于心,我已为此悔恨了三十多年!”马斯洛十分的后悔:“我多么希望在阿尔弗莱德活着时,我已与他消除了那次愚蠢的争吵所带来的不和……”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另一种恢复感激意识的方法是想象自己就要死了,甚至正站在断头台的边缘。小说家阿瑟•凯斯特勒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了这种强烈的意识。现在,请想象眼前的一切对你是多么生动与宝贵!请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下你对所有爱你的人说“再见”时的感觉。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你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这些训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感激意识,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这样,我们将能够从一个更高、更令人满意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确定主题,精选内容,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确定“母亲您辛苦了”的主题,通过让儿童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同时通过为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以实际行动向母亲展示自己的爱。又如确定“同学情深――一感谢同学”的主题,通过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事,写一篇自己受同学帮助的事情。给帮助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等系列活动体会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的真诚,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多么重要。与同学相处要有爱心等。类似的活动诸如“江山如此多娇――感谢大自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一报答社会”等。感恩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孩子懂得回报,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的朴素情感升华为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加强实践锻炼,进行抗诱惑训练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能否顺利引起道德行为,能否抵御外界诱惑,使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意志。例如,有些儿童做错事脸就红,但就是管不住自己,这实际上就是缺乏道德意志力的表现。因此,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具有重要意义。意志是在实践中并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要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困难的情境,给儿童布置一些不能立即引起兴趣同时又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引起儿童内心的矛盾和意志上的紧张,从中经受意志的锻炼和考验,提高坚持性、自制力和抗诱惑能力。当年马卡连柯曾让偷盗成性的流浪儿谢苗一个人带枪去领取工学团的经费,运用抗拒金钱诱惑的方法来锻炼谢苗的道德意志,取得了成功,成为道德教育的典范。
(二)通过角色扮演,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道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扮演学习材料中的某个对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善和提升对对象角色的理解,扩展生活知觉,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例如,为了体验妈妈孕育孩子的辛劳,一些学校开展“护蛋行动”,要求学生在身边携带一颗鸡蛋,像妈妈保护腹中胎儿一样护理几天。为了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蒙住眼睛、塞上耳朵、罩住嘴巴、拄着拐杖、坐上轮椅,体会感官有缺陷者的生活方式。角色扮演由于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实战”,而是学校环境中的一种道德“演练”,它对于锻炼学生践行道德的勇气,分析学生道德行为的策略、方法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毅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学习过程中榜样所起的作用有关。在班杜拉看来,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即榜样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品德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完成,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的。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
儿童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并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到观察者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指榜样的示范特征及其后果。一般来说,榜样的地位越高,越具权威性,就越容易被模仿;榜样与观察者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攻击行为易被模仿,受奖励的行为更易被模仿。内部因素指观察者的动机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与观察者自我判断相符的行为容易被模仿,不符合观察者动机倾向的行为容易被拒绝和排斥。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儿童对榜样的模仿存在着一般规律:他们开始模仿周围亲近的人,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先模仿父母、教师,后模仿社会上的人;先模仿现实存在的人,后模仿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所以,教师在为儿童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榜样要有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为了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地实事求是地宣传和表彰先进榜样的优秀事迹,引导儿童的模仿指向正确的方向,激发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动机。
2.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所长,防止仿效其缺点。
3.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明达到要求的途径,增强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信心。
4.在树立和表彰先进时要隆重、热烈,激发儿童产生敬慕的心情。
5.及时表扬学习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响,巩固和提高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
儿童在模仿和榜样学习中所获得的道德行为,还要通过有意练习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中还应注意:第一,使儿童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第三,使儿童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一个人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班杜拉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人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量,自我效能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学生本身为了要发展和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是成功的品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在高年级,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许多教育任务实际上都无法完成。即使对学龄初期的儿童,也应该精心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精神的萌芽。不能将学生仅仅看做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应当把学生作为对等的人格,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品德完善的自觉能动性。自我教育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教师要明确提出自我教育的要求,并制定具体的外部监督和检查措施,帮助学生逐步过渡到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