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道德与品德关系

|0·2013-08-01 23:54:17浏览0 收藏0
摘要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了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道德与品德关系资料,供您参考学习,您的满意是我不懈的追求!环球网校顺祝您考试成功!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保过套餐八折优惠

  三、简答题

  1、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道德与品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联系:是因为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区别:是因为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头脑反映活动的规律。

  2、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或道德需要呢?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论述或絮叨具有更大的感染性与说服力。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3、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3、要使学生通过有意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4、采取赞扬或批评,要遵守下列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2、及时性原则。3、适当性原则。4、儿童化原则。

  5、儿童(2-12)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

  1、自我中心阶段(2-5)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很低,以自我为中心。2、权威阶段(6-7)以服从权威为特征。3、可逆性或互惠阶段(8-10)认为互尊、互惠、诚实和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4、公正阶段(11-12)儿童纯粹的平等主义让位给所谓“公道”的公正。

  6、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编辑推荐:

  在职硕士课程:GCT ,法硕 ,MBA,联考英语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教师资格频道 教师资格论坛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