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一般认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萌芽于()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卢梭的《爱弥尔》
2.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杜威
C.陶行知
D.黄炎培
3.教育的领导权是由下列哪一个社会因素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4.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A.文化决定教育的发展
B.教育决定文化的发展
C.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D.两者没关系
5.教育学上,把个体发展理解为()
A.个体生理的发育成熟
B.个体心智的发展
C.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D.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6.在人的发展中,最具综合性的、影响力最大的活动是()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知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7.我们将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制度
D.教育法规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属于哪方面的任务?()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9.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是哪一年通过的?()
A.1969年
B.1979年
C.1989年
D.1999年
10.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人与人的关系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11.课程论侧重研究()
A.教什么
B.如何教
C.教科书编写
D.学习策略
12.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标准。可以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依次分为()
A.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C.教学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13.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体育
B.教学
C.综合实践活动
D.课外活动
14.教学是什么样的统一活动?()
A.教师教、学生学
B.运用各种教育影响
C.设计课程、实施教学
D.辅导、自学
15.下列哪一个判断不正确()
A.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B.教师备课不需要熟悉课程标准
C.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D.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16.教师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
A.单元计划
B.课时计划
C.课题计划
D.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17.下列哪一个判断不正确()
A.德育具有社会性
B.德育具有继承性
C.德育具有历史性
D.德育具有综合性
18.下列不属于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观念
D.德育内容
19.下列哪一个判断不正确()
A.班级是个复杂的小社会,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B.班级是开展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
C.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D.班级通常由教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0.下列不属于组成班级的规章制度的部分是()
A.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B.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C.由用人单位、学生家长讨论制定的学生管理的制度
D.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
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分成总论、_________、德育论、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3.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有反作用,体现了教育具有_________功能。
4.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_________ 等特征。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源于_________。
6.身体状态的巨变,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加强,是_________期表现出的阶段特征。
7.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激励作用、评价作用等功能。
8.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鉴赏美、_________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学生是学习的_____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0.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_________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1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_________ 等系统化的活动。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和_________ 等特征。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_________,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 _________和科学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4.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这里的认识指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的反映,概括着心理学上认识、情感、意志以及_________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
15._________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咱俩互换。
16.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_________的教学组织形式。
17.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_________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8.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 _________的某种组合方式。
19.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摹本特征,即_________;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_________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0.班级建设的设计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2.一般说来,教师要扮演哪几种主要的职业角色?
3.列举出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若干特征。
4.简述运用锻炼法的要求。
5.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论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2.B【解析】“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3.A【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C【解析】教育和文化之间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
5.D【解析】教育学上把个体发展理解为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6.D【解析】社会实践是在人的发展中,最具综合力、影响力最大的活动。
7.B【解析】教育目的探讨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8.A【解析】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9.C【解析】《儿童权利公约》由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1990年9月2 日生效。该公约旨在保护儿童权益,为世界各国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10.A【解析】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11.A【解析】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12.A【解析】略
13.B【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4.A【解析】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统一活动。
15.B【解析】略
16.D【解析】教师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17.D【解析】德育具有社会性、继承性和历史性。
18.C【解析】略
19.B【解析】德育的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
20.C【解析】略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2.教学论3.政治
4.互补性5.人自身的内在需要6.少年
7.导向作用8.创造美9.主体
10.人格11.教科书12.基础性
13.科学世界观14.个性心理品质15.结构
16.个别教学17.理想性18.德育途径
19.明确的共同目标20.工作程序
三、简答题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5.(1)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
但不能制造它: (2)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3)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论述题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