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
城乡规划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教案(2)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七、 有机疏散理论
1、 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 把贫民窟比喻称“瘤”,城市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一样,要动大手术,要从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3、 他从生物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4、 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5、 19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尖锐的质疑。
八、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 理解。
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九、 城市设计研究
1、 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2、 《城市意向》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发现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3、 70年代吉伯特和林奇的有关物质形态的分析不仅被冷落,还受到众多攻击,城市规划为谁创造美成为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4、 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机理,再现城市生命力。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工具之一。
十、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 .雅各布斯,
2、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3、《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十一、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1、 20世纪70年代,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称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
2、 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 90年代,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
十二、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
封闭: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复合: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二)、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三)、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的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造成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原因之一是机械的社会观,之二是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
(四)、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规划决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二、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一)、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分析的广泛性:数据收集、分析角度、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论证手段
成果的弹性: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发展。
(二)、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1) 规划技术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方式是横向的,复合的。
(2) 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
(3) 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
三、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一)、城市全球化
(二)、空间市场化
(三)、信息网络化
(四)、全球城市化
展开剩余
登录 |
注册 |
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