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三、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老师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
2. 中期阶段
3.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 城市与区域发展
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
① 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 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 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①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 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
2. 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 更多关于城市规划师的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