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城乡规划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城市规划师城市地理学复习指导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第一节  复  习  指  导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按它研究的空间尺度。又可以分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的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大部分。
(一)熟悉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二)解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1920年以前
20世纪早期城市地理学作为―个专门的新领域出现了。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地理学思想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优势。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上,当时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城市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1920一1950年
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大贡献足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学说的诞生和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前一成果的巨大影响虽然在战后才感觉到,但它的出现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一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而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景观的复杂性。
3.1950―1970年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发生了地理学的所谓“计量革命”。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B•J•L•Berry)用数理统汁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计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到了空间分析上来。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两大部分。
    4.1970年以来
    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流派。
(三)熟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976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地理研究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二、城市化
(一)掌握城市化的原理
  1.城市化的概念
  概括地讲,城市化的概念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诺瑟姆(RayMNortham)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1)以城乡人口迁移为特征的“推拉说”
    (2)以社会(包括政策)的干预和调控为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式
(3)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熟悉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伴随大城市化的趋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仅使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大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之为生计城市化。这些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进入内城贫民窟区,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缘的木屋区。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两重性。
 (三)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
  当代中国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是自下而上型;三是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是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四)掌握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例。目前,统计上比较困难,使用不广泛。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三、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了解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说来,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二)掌握地理位置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城市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1.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2.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和河口。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伴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快速高效的航空运输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手段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地理区位,促进了国际性大都市的形成。
    除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以外,社会经济历史基础、信息技术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条件。

?2008年新版课程即将陆续推出
?2008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网上远程辅导方案!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