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医生曾被称作“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然而,近期一连串的恶性袭医事件让医患关系一再成为讨论的焦点:浙江温岭杀医;齐齐哈尔医生被高中生用铁棒打死;南京官员夫妇狂殴护士;广东潮州辱医事件……医患何时失信至斯?不少医务工作者直言“整日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暴戾化的医患关系,也迫使医生在工作中不得不通过挑选患者来权衡利弊,规避风险。医患若剑拔弩张,实则没有赢家。
医患矛盾的根本解决,还要依靠深化医改,这已成为医患双方的共识。
医生身穿30斤铅衣“以命换命”
3月17日一早,兰大一院普外二科主任周文策走进了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手术间,接过助手递来的30多斤重的铅衣,轻车熟路地穿戴起来,当熟悉的重量压在肩头,他的心头轻快异常。他算了算今天排的手术量,“今天最起码要在手术台上站12个小时”。可他并不以为辛苦,他说“只有手术室的单纯环境才能让我心无旁骛回归医学本身,这也是我最惬意的时刻。”熟悉ERCP这种术式的人们都知道,做这种手术不可避免会吃到射线。虽然按规定手术必须全程穿铅衣、戴护目镜以抵挡射线,但医者的胳膊、脸和一部分小腿并没有被遮挡,经年累月还是会受到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ERCP的医生是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并不为过。
两周前,周文策在上老师门诊时遇到一个30岁的年轻人,听完他自述的病情后周文策对他说:“你这是胆道的小问题,服药就会改善。”然而患者却勃然大怒,坚持要求他开个B超检查单。周文策又一次耐心解释:“你没有必要拍B超,这样不仅浪费你的时间、金钱,还会浪费更多的医疗资源,耽误真正需要检查患者的时间。”没想到这位年轻患者对这番解释根本就不予理会,手指着周文策的鼻子撂下一句:“你等着!”不一会儿,正在门诊上看病的周文策接到了医务处的电话:“周主任,有病人投诉你,说你态度蛮横。”
回想到这里,周文策苦笑着摇摇头:“明明不需要做的检查,非要做,如果大家都这样,会耽误亟需就诊、治疗的患者。”
这样怒气冲冲的患者并不少见,在周文策的门诊上,他还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按次序他是5号,但他冲进诊室就要求“你给我开检查单,把我提到前面。”被拒绝后,这个患者抓起手边的板凳就要打人……
他们说:“医不过二代”
浙江温岭杀医、齐齐哈尔医生被高中生用铁棒打死、南京官员夫妇狂殴护士、广东潮州辱医事件……不仅引发众怒,更让医生群体感到前所未有的职业上的严重危机感。
类似事件迅速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暴。记者的微信圈中有不少身为医者的朋友,连日来他们转发的、链接最多的都是这些令人心寒的事件:“以后的医护人员是不是要穿铠甲、戴头盔来取代护士服、白大褂呢?”“是不是要练防身术以防万一呢?真的需要有专门的条例来维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透过这些评论,记者看到了一张张悲伤、心痛的面孔。
“做医生的,不允许失败。我是做ERCP的,我了解这个行业的辛苦,一个内科医生从医后,还要经过3―5年的不间断培养,才能规范做好ERCP手术。”日前来兰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对医患间这样紧张的关系同样显得无奈。“上世纪80年代,厂区都有医院,而现在基层医院严重萎缩,很多没有能力开展业务,大医院却人满为患。”他告诉记者:“医患关系恶化,非常令人失望和担忧。”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社会上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据一项最新公布的医师执业状况调查,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事实上,一些医护人员因此放弃了本已规划清晰的职业医生梦,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年轻一代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
医患矛盾没有赢家
据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的调查统计,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间,中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另据《人民日报》发布的《聚焦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
采访中,医务人员坦言医生作为一个职业,已经丧失了大众对其足够的尊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医生群体所蕴含的集体性的焦虑感,也已经越来越强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最低标准是5%,201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当年GDP的5.57%,勉强进入及格线。事实上,中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护士数远远低于很多国家,而我国医护人员所承担的病床数远远大于很多国家。
也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出于对自身安全考虑,许多医生越发保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病救人的效率。采访中,一些医护人员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对一些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有时更愿意推荐保守治疗。
不难想象,束缚了医生的手脚,制约了医学的发展,最终受害的是全社会和所有的人。
彼此尊重才能共赢
为什么不能有话好好说?为什么患者不但不感谢治病救人的医生,反而将医生当成施暴对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能否认在医护人员中存在着部分拜金、丧德,或随波逐流的害群之马,但从本质而言,医护人员陷入如今境地,更大程度上还是受不完善的医疗体制所累。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资料表明,三级医院是暴力伤医的重灾区,近年来,73.33%的三甲医院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59.63%的医院院长曾经受到围攻威胁,61.48%的医院发生过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一次次残酷现实的背后,是谁把温情脉脉的医患双方推向了持刀相见的境地?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郭玉芬有着这样的理解,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从大医院来说,医生负担太重,比如一名医生本来一天可以看30个病人,但是要让他看100个,花在每一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患者和医生之间缺乏沟通,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互相不理解,患者来几分钟就被打发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这中间要是再出一点差池,必然会导致矛盾升级。”
郭玉芬告诉记者,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这一举措也被人大代表解读为“医疗资源下沉”,方便基层群众看病。
作为医院,尽快修复医者理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能够关注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有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才能达到医患顺畅沟通的目的,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患者都是人,在制度层面加快改革的同时,医患之间不妨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医患之间,彼此尊重,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