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摘要 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随时代前进而发展。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力纠时弊,大胆创新的结果。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研究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要探讨学术流派在中医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总结中医古代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教训,寻找促进更多现代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学派在学术争鸣中产生

  科学进步的发展形式只能也必须是,不同的学派通过自由讨论,正确克服错误,或者共同发展,互相提高,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从而推动科学理论向前发展。因此,学派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学术争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辉煌时期,往往学派林立,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学派通过学术争鸣,孕育了一代人才,推动着科学发展,学术争鸣成为学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由于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主观研究能力的差异性,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对象进行解释,或运用不同的手段、途径和方式进行研究,都会产生不同的理性认识,形成不同的学说,从而使学术争鸣成为必然。在学术争鸣中,持有共同见解的学者,因为观点的一致和研究风格的相似所产生的吸引力,往往会自发地结合在一起(有形的和无形的),在学术权威的感召下,共同为自己的观点能赢得真理而殚精竭虑,联袂奋战,从而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互动效应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行为准则而成为学派。

  学术观点的不同对形成不同学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术观点的不同是在学术争鸣中显露的,学术争鸣将不同观点的科学家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形成学派定向开路。对学派来说,学术争鸣不仅表现在学派内部,更重要的是学派之间的争鸣。学派之间的争鸣,由于是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论点的碰撞,并且是群体之间的论战,对科学进步往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新的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研究密切结合

  朱丹溪虽宗崇刘完素的火热论,是刘完素的三传弟子,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外感热病的探讨上,而是深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对内伤火热病的研究。以他的著名观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例,他认为人之情欲常因外在因素的引诱,容易妄动,导致相火炽盛,而发生各种阴虚病变。由于阴气耗散,则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这种发热并非实热,乃是虚热,由此丹溪创立了滋阴降火之法,并告诫人们要节饮食,戒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阴平阳秘。他明确地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进一步从天地日月的关系进行类比论证:“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视月之盈缺。”他以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理论依据,如在举述阴气亏耗起居就衰的实例时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阴不足以配阳……因天赋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他又在治疗经验上验证了阴阳的盈亏,如在《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中指出:“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肉之间而恶热;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丹溪学验俱丰,亦医亦儒,其医学思想,以理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根据,创论多精辟高深而切合实际。

  通过艰苦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学说

  学说与师承是学派形成的共同基础,但首先是新学说的提出。历史上不少医家,虽颇具声望,且多收有弟子、门人,但可称为学派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仅有个人经验,而未能提出新的理论学说。可见,无新学说的出现,即无新学派的产生。以丹溪流派为例,丹溪引用较为成熟的儒理以阐述医学理论,其主要学术观点“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说,就是在刘、张、李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复参以太极之理”,“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形成的。在整个理论推阐过程中,丹溪既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也节取朱熹、二程的有关论述,并进行了一番颇具匠心的改造。

  要之,历代名医的形成不是凭空而就的,必须精读古典医籍,悉心聆听先贤尊师父辈们的教诲,随诊传承,在大量临证实践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自我提高,通过临证经验的积累上升为理论。从历代名医的成功道路窥视,可以看出往往是以文化根基的厚薄是其成功与否的奥秘。从表面上看,由于所处的历史朝代和社会环境有所差异,每位名医成功之路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无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和强大的智能支持和思想动力。一个医生能否成为起死回生,妙手同春的名医,就要看他的医术、思想、品德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体现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及时汲取了新的医药学科技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是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学也就不成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因此,中医学人必须精研、借助、践履传统文化才能有所作为,在向在向往和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培护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根基。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