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目前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报名通知还未公布,您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获得重要节点提醒服务,以防错过。
202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梳理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
细目五 内伤发热
一、概念: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二、沿革:
1、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2、《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3、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疗虚劳热,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病热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得用方。
5、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拟定以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
6、《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特别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7、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和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与血虚发热。
病因和病机
1、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
2、病机主要:虚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实及气、血、湿等郁结壅遏而致发热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二、病证鉴别
★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初期常兼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弱等症。外感发热为正邪交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2、辨病情轻重
二、治疗原则:实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配伍清热;虚益气、养血、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三、证治分类
虚证
证型 | 阴虚发热证 | 血虚发热证 | 气虚发热证 | 阳虚发热证 |
主症 |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 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 | 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 发热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睡,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
病机 | 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 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
治法 | 滋阴清热 | 益气养血 |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 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
方药 | 清骨散 | 归脾汤 | 补中益气汤 | 金匮肾气丸 |
实证
证型 | 气郁发热证 | 痰湿郁热证 | 血瘀发热证 |
主症 | 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低热,午后较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苔腻,脉濡数 |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
病机 | 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 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 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
治法 |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 活血化瘀 |
方药 | 丹栀逍遥散 | 黄连温胆汤+中和汤 | 血腑逐瘀汤 |
以上就是环球网校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内伤发热”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您可以点击下方资料下载按钮免费获取精品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