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特别推荐:2014年咨询工程师成绩查询信息汇总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在于市场经济宏观方面的波动性和微观方面公共产品、外部性及不充分竞争的存在等。本章概要地介绍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宏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基础性内容以及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主要由市场价格机制引导,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中价格主要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并通过价格引导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市场需求
1.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具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1)消费者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而言,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反之,则需求减少。
(3)产品(或服务)价格。价格和需求数量的变动方向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上升,需求数量下降;价格下降,则需求数量上升。
(4)替代品的价格。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替代品,从而使替代品需求增加,被替代品需求减少。
(5)互补品的价格。在互补商品之问,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数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数量降低。
(6)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反之则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3.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一般情况下,需求数量和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这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被称作需求规律。经济学家把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需求曲线。
(二)市场供给
1.供给的含义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设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指所有生产者供给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和。
2.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
(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价格和其供给数量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数量会增加。反之,则供给减少。
(3)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数量。
(4)预期。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价格预期往往会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化。
(5)相关产品的价格。
(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供求变化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
3.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关系变化。这种供给数量与价
格之间的正向关系被称作供给规律。经济学家把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供给曲线。
(三)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同一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价格一致。在图形上,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至均衡价格;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对应的供给量称为均衡产量。
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所形成的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2.最高限价与保护价格的影响
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是世界上许多政府为响应公众要求而经常采用的、有理由的价格干预措施。但仅从经济角度看,其后果通常是:当实行最高限价时,会出现市场短缺现象、排队现象、以次充好和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现象。在对生活必需品持续实行最高限价后,政府往往不得不放弃最高限价或实行配给制;当实行保护价格时,会出现过剩现象,如果没有伴随政府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
3.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均衡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当需求增加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当需求减少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也就是说,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当供给增加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当供给减少时,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也就是说,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二、市场如何解决三大基本问题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面对着三个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能自发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市场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组织过程。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关键是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收入格局将决定人们对各种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并使产品在社会成员(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为谁生产”,即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问题。
三、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此时,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其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
整个经济实现一般均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市场效率实现的条件在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同种商品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有的经济资源在各行业间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上从事交易的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在上述条件约束下,市场上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三)市场失灵
现实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1.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就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例如,一个电话公司大到足以影响电话服务收费水平。
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即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它们的垄断程度依次降低。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竞争,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2)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3)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而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
竞争是导向经济效率的基本环节。不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实现最有效率的资源分配,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均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其中,垄断市场的效率最低。
2.外部性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他本人又未因此获得补偿或支付费用。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性”。
正外部性:当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全部补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获得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如许多技术创新使全世界受益,而创新者获得的只是交易中的利润。
负外部性:当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未为此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这个人为其活动所支付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声,但其并未对机场附近的居民予以补偿。
外部性又因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分为: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负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负外部性。
在存在各种形式的外部性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原因在于: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这个人会不进行或少进行这项活动,尽管这项活动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是有利的;
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获取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这个人会积极于这项活动,尽管这项活动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改进。
3.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享受该商品;第二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消费了某商品,则其他人就不可能再同时消费该商品。市场机制的配置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场合才能真正有效率。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非排他性”,第二是“非竞争性”。“国防”是缺乏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典型例子。一个公民拒绝支付国防费用,依然可以享受国防的好处(非排他性);一个新生人口的出现,并没有减少原有人口的国防消费水平(非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存在,消费者会产生不支付或少支付公共产品价格的动机和行为,导致私人厂商不愿进入公共产品领域,最终导致公共产品供给量通常会低于最优数量。
公共产品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4.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的作用在于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完全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买方与卖方之间有时是不对称的,此时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生产者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实际产量过分高于或低于均衡产量;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会出现“失误”,购买了坏产品或错过了好产品
当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时,还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有时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增加购买;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
对于市场机制来说,逆向选择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意味着市场的失灵。
(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系。一个市场系统,必须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法规条例和干预。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是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
对于现实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上述导致市场失灵的问题,无疑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及法规加以克服。
此外,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还在于人们往往对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结果的不满,以及宏观方面的波动性等。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咨询工程师频道及论坛,加入官方群127666653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