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09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宏观经济政策考点七

|0·2009-10-19 15:27:29浏览0 收藏0
摘要 2009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复习资料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在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针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三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四是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十一五”时期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

  (2)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3)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

  (4)核与辐射安全工程。

  (5)铬渣污染治理。

  强化资源管理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1.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

  2.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

?2009年咨询工程师考试报名全国各地信息汇总
2009年咨询工程师新版课程上线(09年考试趋势分析)
?200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时间:4月17、18、19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纲要》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人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重大科学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人。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代理、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整合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合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人体系,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3.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各级政府要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面向农村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

  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

  “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重点工程是: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权责。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老师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实行综合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推行政府问责制,完善行政赔偿制度。

  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和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改进和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

  2.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制定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法律及配套行政法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人、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4.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实行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财税制度。

  1.完善财政体制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革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规范对土地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收入的管理。

  2.完善税收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部分应税品目税负水平和征缴办法。

  适时开征燃油税。

  合理调整营业税征税范围和税目。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稳步推行物业税并相应取消有关收费。

  改革资源税制度。

  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加快发展直接融资;

  健全金融调控机制;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1.深化金融企业改革l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风险调控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加快其他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

  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

  2.加快发展直接融资l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推进证券发行、交易、并购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促进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发展创业投资,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

  3.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4.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风险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

  1.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再生水价格。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的机制。适时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

  3.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价格监管,禁止价格欺诈、价格操纵等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到2010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3万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

  优化出口结构;

  积极扩大进口;

  发展服务贸易;

  完善公平贸易政策。

  1.优化出口结构

  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规范出口成本构成,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构建境外营销网络,增强自主营销能力。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质量、数量的动态监测,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促进和调控体系。

  2.积极扩大进口

  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进口税收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3.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和促进体系。

  4.完善公平贸易政策

  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加强国际贸易的多双边对话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完善贸易法律制度,建立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贸易秩序。有效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疫情监控。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

  1.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2.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在保护国内自主品牌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外商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

  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境外上市。

  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来华投资。

  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

  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用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审慎使用国际商业贷款,允许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融资。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1.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

  2.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统筹规划并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协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增加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执照构建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时期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是: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福利

  (三)公共卫生

  (四)社区服务

  (五)防洪减灾

  (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七)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八)国家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九)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第四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规划提出的发展方向或重点任务。

  实施机制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方向,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的发展重点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主体功能区划、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保护知识产权、调节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的要求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改革任务

  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并注重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纲要》提出了公共财政和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明确了税收和产业等政策的基本取向。

  (1)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按照公共财政配置的重点要转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是: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减少贫困、计划生育、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国家安全等。

  重点支持的区域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

  (2)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和制定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

  (3)按照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基础上逐步增加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加强项目监管。“十一五”时期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是:

  ①新农村建设。

  ②公共服务。

  ③资源环境。

  ④自主创新。

  ⑤基础设施。

  (4)加强和改进产业政策工作,增强对国内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统筹,加强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科技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产业发展。

  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重点支持研究开发,培育核心竞争力。

  按照适度偏紧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

  ①促进主要使用海路进口资源的产业在沿海地区布局;

  ②主要使用国内资源和陆路进口资源的产业在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布局。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1)加强统筹协调。继续做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特别要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统筹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正确处理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和政绩考核之间的关系,改善规划实施的支撑条件。

  (2)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健全科学化、**化的编制程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做深做实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粮食、能源、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强化区域规划工作,编制部分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规划。改革完善地方规划,深化市县规划体制改革。

  (3)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4)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5)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规划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