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十二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本章主要摘编相关区域性战略规划和政策中对投资建设和工程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约束或引导作用的内容。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政策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39号),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和要求,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基本原则是:
①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②通道支撑、融合发展;
③海陆统筹、双向开放;
④江湖和谐、生态文明。
(二)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四大任务)
(一)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1)增强干线航运能力。
(2)改善支流通航条件。
(3)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4)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5)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
(6)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
(7)合理布局过江通道。
(1)增强干线航运能力。
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
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
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强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
上游重点研究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
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
(2)改善支流通航条件。
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加快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研究论证合裕线、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
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统筹推进其他支流航道建设。
(3)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
提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芜湖、马鞍山、安庆、九江、黄石、荆州、宜昌、岳阳、泸州、宜宾等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4)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
(5)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
挖掘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潜力,完善公路翻坝转运系统,推进铁路联运系统建设,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
加快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6)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
完善长江航运等智能化信息系统,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运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
(7)合理布局过江通道。
统筹规划建设过江通道,加强隧道桥梁方案比选论证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
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1)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
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2)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
(3)推进航空网络建设。
(4)完善油气管道布局。
(5)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6)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1)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
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规划建设衢州至丽江铁路,提升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2)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
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
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服务水平,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
加快县乡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3)推进航空网络建设。
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无锡等干线机场作用,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
完善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
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依托空港资源,发展临空经济。
(4)完善油气管道布局。
统筹油气运输通道和储备系统建设,合理布局沿江管网设施。
加强长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沿江地区向腹地辐射的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完善区域性油气管网,加快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沿江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5)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建设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
加快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合肥、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6)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抓紧制定标准规范,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
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建设,增强沿江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形成若干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3)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
(6)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7)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
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统筹考虑现状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前提下,布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
发挥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
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2)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增加中上游地区光缆路由密度。
大力推进有线和无线宽带接入网建设,扩大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
推进沿江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继续完善上海、云南面向国际的陆海缆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形成新兴产业,推动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推动沿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3)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和长江中游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知名自主品牌。
在沿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沿江炼化一体化和园区化发展,提升油品质量,加快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革服务业发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满足居民需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依托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产业。
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把长江沿线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5)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
积极开发利用水电,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为重点,加快水电基地和送出通道建设,扩大向下游地区送电规模。
加快内蒙古西部至华中煤运通道建设,在中游地区适度规划布局大型高效清洁燃煤电站,增加电力、天然气等输入能力。
研究制定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通过竞争等方式出让页岩气探矿权,建设四川长宁——威远、滇黔北、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综合开发示范区。
稳步推进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外天然气,提高居民用气水平。
(6)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农业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上游地区立足山多草多林多地少的资源条件,在稳定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和以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中游地区立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的基础,强化粮食、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下游地区立足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品牌化经营。
(7)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
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
在着力推动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中上游地区广阔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
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以中上游地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
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促进中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1)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
(2)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
(3)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
(4)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5)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
(6)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
(7)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8)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
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2)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
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
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
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
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合理划定中心城市边界,保护城郊农业用地和绿色开敞空间,控制特大城市过度蔓延扩张。
(3)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
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
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升湘江新区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发展水平。
培育壮大环鄱阳湖城市群,促进南昌、九江一体化和赣西城镇带发展。
建设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4)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重点建设成渝主轴带和沿长江、成绵乐(成都、绵阳、岳山)等次轴带,加快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创新发展。
(5)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
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建设遵义——贵阳——安顺主轴带,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提升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推动滇中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打造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
(6)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
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建设与山脉水系相互融合,建设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
加强城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
加强公共交通、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承载能力。
(7)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重点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际交通网络。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
成渝城市群要建设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建设黔中、滇中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8)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下游地区要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中上游地区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更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
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和城市同步融合发展。
此外,该指导意见还从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任务和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