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十章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五节 全面推进社会发展
一、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按照(六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加快建设人力资本强国。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三是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四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是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是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三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
五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六是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七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八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三、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加快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服务项目和标准,促进城乡区域间服务项目和标准有机衔接。
合理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审核监管公开透明。
2.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开放市场并完善监管,努力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积极推动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
积极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让人民群众享受高效便捷优质服务。
3.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制定发布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推行特许经营、定向委托、战略合作、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
创新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1.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分类施,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并扩大城镇就业规模。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做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
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
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严禁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规范就业中介服务。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
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等政策。
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强化对部分地区、行业规模性失业的监测和应对。
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
(三)缩小收入差距
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四)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六)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公平参与并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三)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设平安中国。
1.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加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
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多方参与、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化解和预警应急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和应急救援、监察监管能力等建设。
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
加强交通安全防控网络等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电信、电网、路桥、供水、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控保卫。
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2.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建立城市避难场所。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资源统筹利用水平。
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等政策。
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
3.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
构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社会治安防控网,加快推进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实施社会治安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联动管控和排查整治。
加强打击违法犯罪、禁毒、防范处理邪教等基础能力建设。
4.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加强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健全完善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的风险管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大中城市反恐应变能力建设。
强化危险化学品处置、海上溢油、水上搜救打捞、核事故应急、紧急医疗救援等领域核心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协同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应急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应急志愿者管理,实施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工程。
提高境外涉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四)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二)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