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证券从业资格:央行详解扩大试点相关问题

|0·2013-08-30 14:04:03浏览0 收藏0
摘要 证券从业资格:央行详解扩大试点相关问题

  课程推荐:签约保过 无限次重学 VIP全科保过 送官方辅导教材 

  央行详解扩大试点相关问题

  进一步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证券化业务中各类风险隐患。优先选取优质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风险较大的资产暂不纳入扩大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当前扩大试点有何背景和积极意义?扩大试点的基本考虑有哪些?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扩容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问: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异常复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经济金融工作的大局。我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工具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7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从国外金融市场发展历史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品,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经验分享

  解读

  证券从业考试五科备考复习资料

  证券从业考试投资基金章节习题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全真机考系统全新上线!

  课程推荐:签约保过 无限次重学 VIP全科保过 送官方辅导教材 

  问:当前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较大压力,货币信贷增长较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从深化改革、发展市场、鼓励创新入手,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阶段。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一是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已有授信内支持铁路、船舶等重点行业改革发展,加大对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核心资本,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促进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四是有利于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满足投资者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需求。

  试点八年来交易运行稳健

  试点八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趋于多元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问: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效果如何?

  答: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2005年至2008年底,共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总计667.83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后,试点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继续试点,共6家金融机构发行了6单、总计228.5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八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趋于多元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问:是否允许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发行交易?

  答:从国内外经验看,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与其他固定收益产品一样,具有大宗个性化交易、定价相对复杂的特性,因此主要在采用一对一询价交易、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发行和交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的主导模式都是场外市场,在交易所发行交易的债券仅仅是补充。

  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

  鼓励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

  坚持真实出售、破产隔离;总量控制,扩大试点;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不搞再证券化。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经验分享

  解读

  证券从业考试五科备考复习资料

  证券从业考试投资基金章节习题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全真机考系统全新上线!

  课程推荐:签约保过 无限次重学 VIP全科保过 送官方辅导教材 

  问: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是什么关系?扩大试点的原则是什么?

  答:国办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纳入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种类有限,各项制度初步建立,仍然处于推进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的初期,需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

  此次扩大试点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真实出售、破产隔离;总量控制,扩大试点;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不搞再证券化。

  问:扩大试点过程中,对风险防控有些什么考虑?

  答: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过程中,将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管规则,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证券化业务中各类风险隐患。优先选取优质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风险较大的资产暂不纳入扩大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既要强化外部信用评级,又要鼓励各类投资人完善内部评级制度,提升市场化风险约束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信托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提高证券化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 新闻分析 ]

  券商、银行或是试点扩大最大受益者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的消息一出,昨日金融股就以活跃表现予以回应。谁将成为试点扩大的最大受益者?答案似乎变得昭然若揭。而业内人士更是直言,随着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的提速,银行、券商等有望最受益。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经验分享

  解读

  证券从业考试五科备考复习资料

  证券从业考试投资基金章节习题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全真机考系统全新上线!

  课程推荐:签约保过 无限次重学 VIP全科保过 送官方辅导教材 

  券商:创新业务香饽饽

  “券商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爆炸性利好。资产证券化是券商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但由于存在诸多监管方面的难题,信贷资产证券化一直难以切实推进。如今管理层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这也意味着券商可以摩拳擦掌了。”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配套措施的完善,今年券商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投入更多。据商报记者了解,尽管政策尚未开闸,但不少券商业已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视为创新业务的香饽饽,并已经开始搭建系统。

  中信建投方面表示,券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可获得多项收入,其中承销费和管理费相对较为确定。假设承销、管理两项费用率合计为0.5%/年,则第一阶段,券商的承销费和管理费最大可达到每年1216亿元,而在第二阶段可增长至1894亿元。

  “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分享信贷资产证券化蛋糕的不只是券商,还会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券商实际获利多少,还要看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中信建投称。

  某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认为,金融、证券、地产、健康产业将是直接受益者,尤其是银行、券商或最受益。

  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大多由银行持有。可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并未真正转移至银行体系外,银行想把部分风险转移至体系外,通过交易所吸引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将是很好的一个途径。”某券商研究员直言。

  银行业内人士则向记者解读道,风险较大的资产有可能更多是指银行本身已经出现在后三类(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的资产,既然要做资产证券化,银行有可能也有动力把这一类资产打包卖出去。

  不可否认,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将拓展银行的融资渠道。一方面缓解资本占用压力,另一方面降低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风险度,以便从容面对监管要求,一改之前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局限。

  “这也有利于银行借此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在不增加负债的基础上,实现资产形态的多元化。此外,一般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银行充当信贷管理机构和资金保管者,资产管理费收入成为重要的其他收入来源,这同样能助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分析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事实上,银行在这场扩容中无疑将具备更多发言权。“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还是看银行选谁合作,信托和券商面临直接竞争。我个人认为券商在这块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银行系券商。”上海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经验分享

  解读

  证券从业考试五科备考复习资料

  证券从业考试投资基金章节习题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全真机考系统全新上线!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