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教材答疑
1.第46页倒数第2段提到“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请问任何情况下包括原减值迹象消失了也不得转回吗?
解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的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按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后,价值恢复的可能极小或不存在,发生的资产减值应当视为永久性减值;而且如果允许转回,容易被少数企业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因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也适用此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其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2.第4页第2段和第3段为什么出现两次“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不是印重了?
解答:不是印重,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更清楚地阐述。第2段以实例说明两种计价基础的区别,强调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第3段则是强调我国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3.第70页[例5-17]第1笔分录中“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 000 000”如何计算得到?
解答:按照题干条件“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30 000 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9年5月3日,A公司将持有的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的1/3出售给某企业”,出售的部分股权投资应冲减其对应的账面价值,即10 000 000元(30 000 000×1/3)。
4.第93页倒数第4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请问具体是指哪些税费?是否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城建税?如果包括,为什么后面的例题中没有加上上述税费?
解答:“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当理解为,企业直接为换入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印花税、手续费等,而企业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不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
5.第94页换入资产成本公式中的“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与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的公式中的“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是否一致?[例7-2]甲公司的损益“营业外收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6 750 000-换出资产账面价值4 800 000,换入资产成本应该=换出6 750 000-补价750 000+营业税337 500,而实际的例题中对于成本未加上这营业税,损益计算也还需减去营业税337 500,这样一来就相互矛盾了。是不是通俗的公式是:当期损益金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换入资产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换出资产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解答:“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当理解为企业直接为换入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印花税、手续费等,而企业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不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但在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时,应当考虑所有的税费,例如企业为换出资产支付的营业税等。
6.第95页[例7-3]乙公司的账务处理以下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第一种处理:将营业税部分不计入换入资产成本。营业税也确认为“营业外支出”这一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 3 600 000
累计摊销 600 000
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180 000
贷:无形资产 4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80 000
第二种处理:将营业税部分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未确认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 3 780 000
累计摊销 600 000
贷:无形资产 4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80 000
解答:“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当理解为企业直接为换入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印花税、手续费等,而企业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不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因此,建议采用第一种会计处理。
7.第97页[例7-5]乙公司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分录,是否可以将最后两个会计分录合并为: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 1 600 000
――机器设备 1 200 000
原材料 5 250 000
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 1 096 500
银行存款 623 000
贷: 固定资产清理 7 869 5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 900 000
另外,如果甲公司只支付了补价300 000元而未支付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差价的323 000元,那么分录是不是应该这样写(即确认的损益要减去换出资产应支付的销项税额323 000):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 1 600 000
――机器设备 1 200 000
原材料 5 250 000
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 1 096 500
银行存款 300 000
贷: 固定资产清理 7 869 5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1 577 000
解答:(1)可以将最后两笔分录合起来写,但原则上,建议最后两笔分类分开写。因为如果仅考虑这一笔业务,最后一笔分录表达了将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余额结转至营业外收入。
(2)补价是作为确定该经济事项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依据,但分录中“银行存款”不仅包括了收到的补价,还包括了应交增值税的差额部分。因此,“银行存款”不能只记录补价。
8.第100页[例7-6]甲公司分录中为什么没有体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6 250” ?是否应有一笔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56 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6 250
书上的例题有时将销项税、营业税做分录“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有时将其直接与换入资产成本的分录合并。请问,应如何区分?是否两种分录都正确?
解答:甲公司在最后一笔会计分录前,应当增加一笔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56 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6 250
将营业税的会计分录与相关换入资产成本的分录合并也是可以的,但不应当将营业税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9.第94页两个公式是否应该为:“支付补价方: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收到补价方: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换入资产成本+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解答:第94页第1行的公式应为:
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第7行的公式应为: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换入资产成本+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10.第97页倒数第1行的货币性资产比例300 000/8 350 000是否应等于3.59%?
解答:第97页倒数第1行3.73%应为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