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8岩土工程师基础知识点:岩溶工程地质

环球网校·2018-09-03 14:22:27浏览217 收藏43
摘要 2018年岩土工程师考试临近,环球网校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18岩土工程师基础知识点”,更多岩土工程师考试相关信息,请访问环球网校岩土工程师考试频道!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1.溶蚀相关概念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亦称喀斯特。

岩溶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同时还包括机械破碎、沉积、坍塌、搬运等作用,是一个化学-物理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强,这种增强的溶蚀效应叫做混合溶蚀效应。(两种分别已经饱和的溶液,不再具有溶蚀能力;但这两种溶液混合以后,可以重新具有溶蚀能力。)

其他离子的作用

(1)酸效应: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从而增加碳酸钙的溶解。

(2)同离子效应:抑制岩溶作用。

(3)离子强度效应:溶液中有与碳酸钙不相关的强电解质离子时,将使碳酸钙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促进碳酸钙的溶解。

2.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条件:

(1)具可溶性岩石;

(2)具溶蚀能力的水;

(3)具良好的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影响因素:

一、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

方解石含量越高, KV(比溶蚀度)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Kv 越小。酸不溶物含量越高,Kv 越小。

二、气候的影响:

降水:① 水直接参与岩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证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 水是溶蚀作用的介质和载体,充足的降水保证了水体的良好的循环交替条件,促进岩溶作用的强烈进行。

气温:① 气温升高,生物新陈代谢加快,土壤中有更多的CO2 富集,但水中的CO2 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岩溶作用。

② 气温升高,溶蚀速率增大,有利于岩溶作用。总体上: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温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岩溶作用较强烈;高寒干燥的极地、寒带地区:岩溶现象不发育。

三、地形地貌的影响:

① 平坦地区:地表径流弱,入渗强烈,有利于岩溶发育。

② 陡峭地区:地表径流强烈,入渗弱,不利于地下岩溶发育。

③ 突起地区:地下水位深,包气带厚度大,垂直岩溶发育。

④ 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汇水地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水平岩溶为主。

四、地质构造的影响:

断裂的影响:

① 沿断裂面岩溶发育强烈

② 各组破裂面相互交织、延伸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速度和空间分布。

③ 各种破裂面相互交织,使地下水混合溶蚀效应明显,促进岩溶发育。

褶皱的影响:

① 褶皱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不均匀,岩溶强度不同。核部比翼部发育。

② 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

岩层组合的影响:

① 厚而纯的碳酸盐岩:Ⅰ. 包气带:多发育垂直岩溶形态。Ⅱ. 地下水季节变动带:两方向岩溶均发育。Ⅲ. 饱水带: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溶。Ⅳ.深循环带:岩溶不很发育。

② 碳酸盐岩夹非可溶性岩层。

③ 非可溶性岩层与碳酸盐岩互层:在同一时期,岩溶呈多层发育。

④ 非可溶性岩层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极弱。

五、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

① 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

② 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

③ 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④ 间歇性上升: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

⑤ 振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形成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

⑥ 间歇性下降: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3.岩溶渗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水库渗漏的研究内容

类型:

按渗漏通道分类:裂隙分散渗漏、管道集中渗漏。

按库水漏失的特点分类:暂时性渗漏、永久性渗漏。

影响因素:

一、岩溶的影响

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后,形成各种地下岩溶,如溶隙、溶洞、暗河等,使岩体的透水性加大,常构成水库渗漏的主要通道。岩溶发育程度是决定渗漏通道大小的根本因素。

二、地质构造的影响

渗漏通道的连通性主要决定于地质构造的特点,同时褶皱和断层对岩溶渗漏通道的影响十分复杂。

三、河谷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

(1)补给型 两岸地下水或两岸地下水及邻谷河水均匀补给建库河流。

(2)排泄型 建库前河水补给地下水,建库后肯定会产生库水永久渗漏。

(3)悬托型 因深成岩溶发育而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在这种河谷中修建水库时,将沿整个库底产生垂直渗漏,应尽量避免在悬托型河谷段修坝建库。

水库渗漏的研究内容

(1)查明岩溶发育、分布规律、重点查明溶洞、暗河的展布位置、规模等,进行岩溶泉水流量、高程调查,确定通道的位置及可能影响程度。

(2)分析地质条件

①岩层组合:当夹有非可溶岩地层时,可借助该层防止渗透。

②地质构造:

褶皱: 纵谷:与河流所处褶皱的部位有关。

横谷:修水库不刹,但充分刹用隔水层,可能防止坝区渗漏。

斜交谷:具体分析。

断层:既可有利于渗漏,又可不利于渗漏 。

岩体侵入:相对隔水层的分布位置。

(3)查明河间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

①补给型:渗漏与否视蓄水后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的补给关系而定。若建库后仍为补给型,不永久渗漏。若建库后为排泄型,则渗漏。

②排泄型:建库后肯定会产生永久渗漏。

③悬托型:一定渗漏。

4.岩溶区选择库坝位址的原则

(1) 在查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选择良好的库坝位置,切

忌单纯以地形条件及工程要求选址,应预计和避免严重工程地质问题所带来的后患。

(2) 中小型水库的投资及防渗处理技术有限,应避免在悬托型及排泄型河谷上筑坝建库。

(3) 在横向河谷中选择坝址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相对隔水层的天然防渗作用,选择厚度较大,分布较

稳定,倾向上游的隔水层为坝基。

(4) 若坝址选在溶洞泉或暗河口的上游河段时,应查明库水与溶洞泉或暗河连通的可能性。在这种条件下坝址宜建在溶洞泉或暗河出口的下游河段处,以免渗漏及其它后患。

(5) 利用岩溶发育规律,来选择库坝位址及控制工程规模。

5.岩溶渗漏的防治措施

主要有两个大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降低岩体的透水性,截断渗漏的通道;二是合理导水导气。

(1)灌浆:借助钻孔向地下渗漏通道灌注水泥、沥青、粘土浆液,充填岩体中的洞穴、裂隙,以降

低岩体的透水性,形成灌浆帷幕,达到防渗的目的。

(2)铺盖:在坝上游或水库某一部位,用透水性小的粘性土或混凝土填筑成人工铺盖,以处理地表

附近面积较大的分散性渗漏通道。

(3)堵洞:用块石、砂、混凝土、粘性土等材料,堵塞规模较大的岩溶洞穴,如堵塞井状落水洞、

漏斗等。

(4)截渗:系指在地下岩溶管道的集中漏水处,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等筑成截水墙,多用于截断水

平集中渗漏通道,这叫截水墙。要求能足以承受地下水的水头压力。

(5)疏导:修建自动启闭闸门、烟囱式调压井、卧管式调压井。

6.岩溶地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1)地基承载力不足:在覆盖型岩溶区,上覆松软土强度较低,或建筑荷载过大,引起地基发生剪切

破坏,进而导致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2)地基不均匀下沉:覆盖型岩溶区,下伏石芽、溶沟、落水洞、漏斗等造成基岩面的较大起伏,当

其上部有性质不同、厚度不等的粘性土分布时,在建筑物附加荷载作用下,产生地基不均匀下沉,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开裂、倾倒及破坏。

(3)地基滑动:在裸露型岩溶区,当基础砌置在溶沟、溶隙、落水洞、漏斗附近时,有可能使基础下

岩体沿倾向临空的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进而引起建筑物的破坏

(4)地表塌陷: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有溶洞、暗河、土洞等时,在自然条件下,或因建筑物的

附加荷载、抽排地下水等因素作用,产生洞顶坍塌,引起地面沉陷、开裂,以至使地基突然下沉,形成地表塌陷,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

7.岩溶塌陷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潜蚀论、吸蚀论)

特征:

根据我国大量的实例分析,地表塌陷的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地表塌陷在裸露型岩溶区极为少见,主要分布在复盖型岩溶区。当松散覆盖层的 厚度较小时地表塌陷比厚度大时要严重。一般说,覆盖层厚度小于10m者塌陷严重,厚度 大于30m者塌陷极少。

(2)地表塌陷多发生在:&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如在断裂带附近、褶皱核部、硫化矿床 的氧化带、矿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等。

(3)在抽、排地下水的降落漏斗中心附近,地表塌陷最为密集。

(4)地表塌陷常沿地下水的主要径流方向分布。

(5)在接近地下水的排泄区,因地下水位变化受河水位的变化频繁而强烈,故地表塌 陷亦较强烈。

(6)在地形低洼及河谷两岸平缓处易于塌陷。

形成机理:

(1)潜蚀论:在覆盖型岩溶区,由于下部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存在落水洞、溶隙、溶洞等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当天然或人为原因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时,则地下水的流速和水力梯度亦相应加大,对上覆第四纪土层和洞穴、溶隙中的充填物进行冲蚀、淘空,并将土颗粒随水携走,这时在与碳酸盐岩体顶板接触处的土层中开始形成土洞。土制的形成改变了土层中的原始应力状态,引起洞顶的坍落。在地下水不断潜蚀及土体重力坍落作用下,土洞不断向上发展成拱形,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可以形成天然平衡拱,土洞停止发展而隐伏于地下。当土层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天然平衡拱,其顶部不断坍落,一直达到地表,形成地表塌陷。

(2)真空吸蚀论:在相对密闭的承压岩溶水中,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当地下水位低于覆盖层底板(或岩溶洞穴的表面)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大状态,在地下水面与覆盖层底板之间形成促气压状态的“真空腔”(或“负压腔”),在真空腔内的水面如同“吸盘”一样,强有力地抽吸着覆盖层底板的土颗粒,使土体遭受“吸蚀掏空”,形成土洞。同时,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因真空腔内外压差效应不断加剧,引起腔外大气压对覆盖层表面产生一种无形的“冲压”作用,加速了覆盖层结构的宏观破坏,土层强度降低,地面突然发生变形和破坏。这种由于“真空压差”效应对上覆土层所产生的“内吸外压”作用叫做真空吸蚀。这种作用的发生很快,有时发生于瞬间,因而形成突发型塌陷。

8.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覆盖型岩溶区、裸露型岩溶区)

覆盖型岩溶区

极限状态时:Hk=h+Z+D

式中:Hk:极限状态时上覆土层的厚度;h:土洞高度;D:基础砌置深度;Z:基础底板以下建筑荷载

的有效影响深度;

(1)当H>Hk 时,地基是稳定的。

(2)当H

(3)当H

9.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

主要从三个方面处理:一是提高岩体抗压强度;二是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三是增强坝基岩体抗渗透能力。这三方面的处理措施则可分别概括为:溶蚀洞隙发育——挖、填、换、跨盖;地基不稳——锚、固、嵌、桩基;渗透变形——铺、截、灌。

(1)挖填:当洞穴埋藏不深时,可挖除其中的软弱充填物,回填碎石、灰土、混凝土等,以增强地基

强度。当基础下溶洞埋藏不深,其顶板又不稳定时,可炸开顶板,挖除充填物,回填碎石等。粘性土地基局部有石芽突出时,可将石芽凿去,回填素土,以调整地基变形。

(2)跨盖:当基础下有小溶洞、溶沟,落水洞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跨越;或用刚性大的平板基

础覆盖,但支承点必须放在较稳定性好的岩石上:也可调整柱形基础的柱距。

(3)灌注加固:当基础下洞穴埋藏较深时,可通过钻孔灌注水泥沙浆、混凝土、沥青等,以堵填洞穴,

溶隙,提高其强度,或防止洞穴进一步坍塌。

(4)锚、嵌:提高坝基抗剪强的锚是对坝基岩体进行锚固,嵌则是增加拱坝坝端嵌入深度。

(5)桩基:当基岩顶面起伏不平,其上覆土层性质较软弱,厚度又较大,不易清除时,可视建筑物需

要作支承桩或摩擦桩。

(6)合理疏导水气:①供水或采矿时,抽排地下水的井孔不要过于集中,不要快速大量集中抽排地下

水,应使地下水位均匀的缓慢下降,以免形成过大的水力梯度或真空腔。②不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应低于溶洞顶面,以保持岩溶水的承压状态。③开采地下水的方案合理,如有多个含水层时,尽量不采上部含水层的水。④在可能形成真空腔的部位,安置通气管,利用充气法及时补充岩溶空腔中的气体,破坏其真空状态,避免形成塌陷的条件。⑤在已产生部分塌陷的地区,要采取分流措施,作好地表水截流和堵漏防渗,防止地表水及降水大量灌入地下,引起土体冲蚀,并扩大和加剧塌陷的发生。

(7)绕避:对已查明的洞穴系统或巨大的溶洞和暗河分布区,其稳定条件又很差时,在布置建筑物时

宜绕避,重新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场地。

(8)强夯:覆盖型岩溶区上覆松软土,通过强夯法使其压缩性降低,强度提高,能减少或避免土洞。及塌陷的形成。当土层中存在隐伏洞穴时,可用强夯法将其破坏,以消除隐患,达到事先处理的目的。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