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三、自然通风降温设计
(一)形成自然通风的动力因素
热压和风压综合作用形成建筑物的自然通风。从自然通风降温的角度来看,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气候条件的效果比较显著,应首先考虑如何组织风压通风来改善室内热环境。
1.热压通风
热压通风需要进风口低于出风口才能形成。热压的大小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差所形成的空气密度差,以及进出风口的高差。
2.风压通风
当风吹向建筑物时,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而在建筑物屋顶、两侧及背风面形成负压区,负压区内的空气一般处于涡流状态,又称为涡流区。如果建筑物上设有开口,气流就会从正压区流人室内,再从室内流向负压区,这就形成了风压通风。风压的大小由风速以及空气动力系数(由建筑物外表面尺寸及与风向形成的夹角所决定,并随位置而异)决定。
(二)建筑朝向和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1.建筑朝向
选择建筑朝向时,首先要争取房间的自然通风,同时综合考虑防止太阳辐射及防止暴风雨吹袭。
为争取房间的自然通风,房间的纵轴宜尽量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主要房间应布置在夏季的迎风面。
2.建筑群布局
建筑群的布局对组织好室内通风具有重要作用,要避免某一建筑处于涡流区内。影响涡流区长度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大小以及风向投射角。涡流区的长度随房屋的高度及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房屋的深度增大而减少。风向投射角是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交角。
表1―13是风向投射角对涡流区长度及室内风速的影响。随着风向投射角的增大,房屋背风面涡流区的长度在不断缩小,但也影响到室内风速的降低。涡流区长度缩小,能够使后面的建筑避开涡流区,有利于组织风压通风,有利于缩短建筑间距。但风向投射角太大,又会降低室内风速。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通过建筑群体布局方式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
注:H为房屋高度。本表的建筑模型为平屋顶,其高度:宽度:深度=1:8:2。
一般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及自由式三种。行列式又可分为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从通风效果来看,错列式和斜列式较并列式和周边式为好。
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室内通风有利。但是高层建筑也存在把城市上空的风引向地下,产生“楼房风”的危害。在高层建筑的两侧及顶部绕流过去的风速比较大,如果高层建筑的底层为开敞式,通风效果会加强,但是在设计时如考虑不周也会使其变成高速风道。
(三)房间的开口及通风构造的设置
1.房间开口的位置及面积
必须为房间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才能组织起房间的穿堂风。开口位置和面积设置恰当,可保证室内的气流达到一定速度和流场的均匀。一般来说,进、出风口位置设在中央,气流直通,对室内气流分布较为有利。当开口偏在一侧时,容易使气流偏移,导致部分区域有涡流现象,甚至无风。房间的开口位置一定要使气流能够经过人在室内经常活动的区域。
进风口直对着出风口,会使气流直通,房间内其他地方很难受到气流影响,除非进风口开得很大。如果进、出风口错开互为对角,气流在室内经过的路线会长一些,影响的区域会大一些。若进、出风口相距太近会使气流偏向一侧,导致室内通风效果不佳。如果进、出风口都开在负压区墙面一侧或者整个房间只有一个开口,则室内通风状态较差。
开口的高度也直接影响到室内的通风效果。当进风口设在高处时,气流就贴着顶棚流动,吹不到人的身上。只有把进风口设在较低处,气流才能作用到人的身上。而出风口的位置会对风速产生一些影响,出风口低一些,室内的气流速度会大一些。
房间开口面积影响室内空气流场。室内的平均气流速度只取决于较小的开口尺寸。当进风口面积比出风口小时,进风口处的风速较大,但流场的分布不够均匀;而进风口比出风口大时,室内流场分布比较均匀。如果进、出风口面积相等,开口越大,流场分布的范围就较大、较均匀,通风状况也较好;开口小,虽然风速相对加大了,但流场分布的范围却缩小了。
2.与通风有关的构造措施
门窗及有关构造的设置要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向、风速等。由于窗扇的开启有挡风和导风的作用,所以门窗如果装置得宜,能增加通风效果。当风向入射角较大时,如果窗扇向外开启成90o,会阻挡风吹人室内。此时,应增大开启角度,将风引入室内。中轴旋转窗扇可以任意调节开启角度,必要时还可以拿掉,导风效果好。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8%;或者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45%。
落地窗、镂空窗、折门等,用在内隔断或外廊等处都是有利于通风的构造措施。
应尽量利用楼梯间、天井等增加建筑物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充分利用这些开口组织自然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