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第二章: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节 货币基础知识
考点1货币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起源与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一般价值形式阶段和货币价值形式阶段。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本质:(1)一般等价物。货币首先是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但货币又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2)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本身有价值的特殊商品.也可以是不足值或没有价值的信用货币或价值符号。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货币。人们可以在观念上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如商品标价。
(2)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我们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人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第二节 货币政策
考点1 货币政策的内容、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构成。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有所侧重。
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币值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考点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对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影响整个经济,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货币供应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货币供应量增加。
2.再贴现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调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社会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融资减少,从而使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人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手持现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减少货币供给.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减少。另外。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还会改变市场利率.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而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缺乏伸缩性,不宜频繁调整。再贴现率虽然可以随时调整,但不宜频繁.否则会使整个利率体系不稳定。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微调,进行连续操作和逆向操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所以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考点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有传统的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1.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降低,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消费者增加耐用品支出。投资和消费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增加。
2.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银行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贷款随之下降。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最终使产出下降,反之则作用相反。
3.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另一种是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消费者的消费取决于其毕生财富而不是当期收入。所以,只有股市持续较长时间上涨才会引起消费者整体“毕生财富”的增加,才具有财富效应。
4.汇率渠道
汇率渠道也称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利率下降,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会下降,本国货币贬值,使净出口增加,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增加。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
考点1 利息与利率的概念
利息是指在借贷活动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超过借贷本金的那部分货币资金,是债务人为取得货币使用权所付出的代价。或者说,它是债权人让渡货币的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从本质上讲,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利息反映所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它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考点2 利息率的主要种类
1.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固定利率便于计算成本和收益,但在期限较长、市场利率变化较多的情况下,借贷双方都可能会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浮动利率能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可以缩小利率市场波动造成的风险,对借贷双方都比较合理,但是不利于计算和预测成本和收益。
2.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
存款利率的高低决定了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的高低则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一般来说,存款利率越高。存款人的利息收入越多,银行融资成本越高,金融机构集中的社会资金越多;贷款利率越高,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越多。借款人的筹资成本越高。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二者之差就是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重要影响。
3.基准利率和基础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一方面.基准利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是金融机构系统制定存贷利率、有价证券利率的依据;另一方面,基准利率表明中央银行对当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总体判断.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的总体变化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可以理解为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
贷款基础利率是近年我国金融市场新出现的一种利率。在我国,贷款基础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考点3我国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反映资金价格的利率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达到均衡。利率市场化至少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市场基准利率体系;(2)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3)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势主要有:(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3)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深化发展;(4)有利于完善金融调控体系:(5)有利于促进相关改革协调推进。
第四节 外汇与汇率
考点1 外汇与汇率的基本内容
1.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多种支付凭证,它包括外国货币(钞票、铸币)、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以及其他可以在外国兑现的凭证。
2.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最常用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叫应付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外汇汇率的升降和本国货币的价值变化成反比例关系:本币升值,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汇率上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与前者正好相反,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即外币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考点2 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功能,成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
2009年6月以后.我国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的试点.扩大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币品种,发展中国香港等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规模迅速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加快,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已经初具规模;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持续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扩大;人民币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环球网校金融考试官方微信号!】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查看更多复习资料您可以登陆环球网校银行职业资格频道或环球网校银行职业资格论坛与广大考友一起交流学习,共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