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社会字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J.Watson)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C.Hull)特别是斯金纳(B.Skinner)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A.Bandura)和沃尔特斯(R.Waiters)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了联想的概念。每次铃声一响狗就能得到食物,反复多次后,即使没有食物,它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于是狗形成铃声一食物的联想。人类也可以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一起,因此“纳粹”就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因为我们将它和恐怖事件建立了联想。
2.强化
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例如一个男孩在学校面对欺负他的人时会挥起拳头,因为每次他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和别人争斗时,家长总是表扬他。
3.模仿
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往往是模仿榜样的结果。儿童的很多态度的获得,往往是模仿父母或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结果。
(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它决定了一个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在与榜样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2.保持过程
这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
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4.动机过程
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等几种形式。社会学习论特别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用它们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习得过程。
2012年心理咨询师保过班套餐>>> 2012年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双证保过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