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1.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在一个经济社会,宏观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见图3—1。
需要说明的是,图3—1的宏观经济循环流程图只代表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主流,大量的、非主流的经济运行均被略去。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图中,连接各经济主体和市场的箭头均代表货币的流向和流量,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是逆箭头方向运动的。图中的字母的含义,在下文中将分别给以说明。
(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只存在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
在图3—1中,我们首先假定只存在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家庭部门代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的家庭或消费者,企业部门代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的企业或厂商。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家庭部门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向企业部门提供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供给;二是从企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需求。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也有两个:一是从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将消费品卖给家庭部门,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可用下图表示:
在只有两个部门的条件下,家庭部门从企业部门购买面包、汽车、住房等各种消费品,形成消费需求或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这种联系是以产品市场为媒介进行的;企业部门要生产各种消费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为此,必须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从家庭部门购买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并付给要素的所有者利息、工资和租金等报酬,这些要素的报酬便构成国民收入(Y)。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家庭部门所获得的国民收入并不全部用于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储蓄(S)。储蓄被定义为国民收入中当前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因此国民收入应恒等于消费和储蓄,即Y=C+S。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通过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储蓄可以转换为企业的投资(I)。
在只有两个部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要能正常的运行,即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消费与投资之和必须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C+I=Y=C+S
方程左边是两个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它也是两个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方程右边为总收入,即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它被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由于总收入是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或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因此它也被称为总供给。这就是说,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总支出必须等于总收入,或者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
如果上述方程两边同时减去消费,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还可以表示为投资等于储蓄。即:
I=Y-C=S
I=S
上述公式被称为投资——储蓄恒等式。这种恒等关系是两个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或总需求(C+I)与总收入或总供给(C+S)的恒等关系。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意味着向企业部门注入更多的货币,企业部门因此就可以扩大其生产规模,并向家庭部门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同时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工资和租金,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就会提高。如果把宏观经济视为一桶水,那么增加投资无异于是向“桶”中注水,因此投资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与此相反,储蓄意味着家庭所获得的要素收入即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没有被用于消费,如果家庭部门减少消费品的购买,企业部门就会缩减其生产规模,并将减少对家庭部门生产要素的购买,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就会降低。显然,储蓄的增加只能使宏观经济这桶水漏出,因此储蓄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凡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它们的增加对经济都会起到扩张作用,而凡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它们的增加对经济只能起到收缩的作用。
2010年统计师考试辅导招生简章 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