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70载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大同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谱写了一页页崭新的发展篇章,创造了一项项辉煌的业绩,取得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按照“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大力实施“136”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新发展。今天的大同,城市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提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塞外古城焕发了勃勃生机,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跨越台阶。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同经济发展首先实现了量的跨越。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亿元,历时40余年,到1994年才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2011年分别突破500亿元和800亿元关口。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难题,实现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新提高。2014年首次实现千亿元的大跨越,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1.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7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8.7%;与改革开放初期比,是1978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8.9%,比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的年平均增速快6.2个百分点。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仅100元左右,到1978年才达到496元,1984年超过1000元, 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 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到36874元,70年间增长367倍,年均增长8.3%。其中,改革开放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8.5%。
财政实力明显提高。1949年财政收入仅65万元,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7亿元,2001年达到10.7亿元,2010年突破50亿元关口,201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 2018年达到119.7亿元,70年平均增长15.3%。财政支出也由1949年的2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34.7亿元,年平均增长18.8%。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财政对民生事业支出逐步增加。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是1978年的226.7倍,年均增长14.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0%;医疗卫生增长4.9%;文化体育与传媒增长9.0%;城乡社区事务增长5.5%。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的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62.5%。工业经济十分薄弱,服务业供给不足,农业社会的痕迹浓重。经过七十年的发展,经济增长格局成功转向主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良性轨道。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62.5∶25.0∶12.5调整为1978年的25.5 : 59.8 : 14.7 ,到2018年演变为5.1∶36.5∶58.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迈上新台阶。195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7亿元,农业产品单一,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不仅有量的突破,而且实现质的飞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年均6.4%的速度稳定较快增长,2018年达到121.7亿元,是1949年的71倍,是1978年的42倍。农、林、牧业结构由1949年的73.8∶0.9∶21.3调整为1978年的68.6∶6.3∶17.7,进而变化为2018年的40.5∶3.5∶52.9。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比重回落33.3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上升29.6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在做精做优煤炭、电力工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坚持把能源革命作为大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王牌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最亮品牌,全面加快“煤都”向“氢都”和“新能源产业之都”转变,争当能源革命尖兵,已经成为全市上下高度的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2018年,全市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4%,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规模扩大。医药行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比2012年提高6.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占到10.2%,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煤与非煤比例由2012年的75.2:24.8调整为2018年的43.9:56.1,煤炭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了31.3个百分点。新动能发展逐步壮大。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29.0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比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58.7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5%,比2017年提高7.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大同第三产业经过70年来发展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42.8亿元,增长5713.8倍,平均每年增长14.8%,较GDP年均增速高6.1个百分点。其中,传统重点行业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由36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49.4亿元,增长3735倍,平均每年增长15.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由77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5.5亿元,增长1693倍,年均增长12.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5%上升到2018年的58.4%,提高了45.9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494.2倍,年均增长26.9%,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速加快1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比1978年的14.7%提高43.7个百分点。
三、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现代化都市雏形显现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1949年,全市总人口10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2.7%,到1978年比重也不达30%。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1978-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数量从207.3万人增加到345.6万人,城镇化率从29.2%迅猛提高到64.0%,比1978年提高了34.8个百分点。
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接近一万亿,通过投资建设促使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同作为晋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40年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是改革开放前总投资的362.4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狠抓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固定资产累计投资比十八大以前累计投资翻一番。
消费市场由单一走向繁荣活跃。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3亿元,197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过4.6亿元,年平均增长9.9%。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型的城乡消费市场,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2年超过百亿元,2014年突破五百亿元,2018年达到700.0亿元,与1978年比增长151.2倍,年平均增长13.4%。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大同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货运类)、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国家电商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大同到张家口高速铁路即将建设完成,大同到西安客专即将贯通、大同到集宁客专列入国家“八横八纵”交通网络并将开工建设。公路形成了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60公里。大同机场运营航线19条,连通国内外29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
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业务发展迅猛。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0.1亿元发展到66.1亿元,增长600倍,年平均增长17.3%。移动电话用户由1993年的0.32万户增加到417.0万户,增长1302.1倍。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发展到2018年的78.3万户。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逐渐完备。近年来,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步开展,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现已成为一座适宜居住的美丽城市。全市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2.5倍。御东新区功能不断完善,体育中心、大剧院、美术馆后续工程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加快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基本建成。公交运营线路和里程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条、130公里,发展到现在的运营线路56条,运营车辆1076台,线路总长度976.1公里,出租车发展到了近6千辆。城市日供水量由1978年的不到1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62万吨,城市主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66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气化率分别达到93%和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四、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
改革开放的近40年时间里,大同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乌大张,主动对接环渤海,深度融入京津冀,大举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倾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强,争当全省对外开放尖兵正在全力推进。2018年与1993年相比,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实现37.6亿元,增长155.7倍。其中,出口21.9亿元,增长90.3倍。2018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出口额达13.8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3.0%。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到2018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8.2亿美元。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逐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伴随大同70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日趋丰富,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城乡居民生活逐年向好。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元提高到1978年的277元,到2018年达29911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563.4倍、107.0倍;农村居民收入9710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元和1978年分别增长193.2倍、100.1倍。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逐步攀升和多样化。近年来,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品质型消费明显增加。城镇消费支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人每年52元,增加到1978年的275元,到2018年提高到13936元,分别增长267倍和49.7倍,年均增长8.4%和1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90元增加到2018年的7623元,增长83.7倍,年均增长11.7%。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17.5亿元,增长了4202.1倍。
保障服务水平提高。近年来,居民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5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0.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3.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4.3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3.6亿元、4.7亿元。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68个,床位9422张,收养救助5135人。全市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95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0个。
六、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展示了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绚丽风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相得益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关帝庙、文庙、古城墙、代王府等古迹修复完成,明堂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城市绿化和云冈景区环境整治,云冈峪绿化,北岳恒山等景区建设提质工程不断推进,使得大同昔日的“皇城气象”再现,恢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本质,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全市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定向发力。古城开发项目落地;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开园迎客;“大同古都灯会”、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等一批文旅活动成功举办,掀起了全市旅游高潮。全市旅游总收入由1978年的145.1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620.9亿元,年平均增长3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16.9亿元,年均增长34.6%。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91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227.4倍。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6911.2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229.4倍。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在校学生9.5万人,专任教师0.3万人。到2018年,全市拥有在校学生45.9万人,专任教师4.1万人,分别增长3.8倍和12.7倍。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全面,到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2.7万人;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41.3万人,其中,普通高、初中学校在校生14.9万人;小学在校生达19.5万人。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市艺术表演团体只有2个,到2018年,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11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13个。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1个,中波发射台1座,微波站8座,有线电视网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1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57%,有线电视用户34.4万户。
科技实力逐步提升。多年来,大同在煤炭开采、化工、冶金、机械、建材、新医药等领域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2018年,全市共完成国家申请专利2235件。其中,发明专利843件,实用新型专利1290件,外观设计专利102件。全市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181件。其中,发明专利119件,实用新型专利991件,外观设计专利7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2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2家。全市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017年超过10亿元,投入强度0.95%。
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全市持续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多年以来,举全市之力,全面实施生态工程,大兴植树造林,打造了多处大面积防护林带,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34.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42.87%、38.75%和15.88平方米/人。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3.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1.9万亩。环境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市区优良天气继续增加。2018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5.18,二级及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288天,全省排名第一。“大同蓝”已经成为响亮的金字招牌。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描绘了宏伟蓝图。只要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苦干实干、拼搏进取,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大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提示:2019年统计师考试正在备考中,报名成功的考生可通过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来获取2019年各地统计师准考证打印时间的及时短信提示,此服务免费,在准考证打印开始之前会以短信形式把2019统计师准考证打印时间发送到预约学员的手机上,请及时预约。
环球网校统计师考试频道为考生整理统计师行业动态:新中国成立70年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请持续关注!为方便考生,我们提供更多免费试题资料及备考技巧,详情点击下方按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