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我们的全部工作都涉及到人,大部分工作涉及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有一个工作的主线就是民生为本,人才优先,这是作为我们整个全系统工作的一个主线。”
“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即将开启。尹蔚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详述了该部过去五年的发展和未来五年的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了5500万人,也就是说年均1100万人。”尹蔚民告诉记者,“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在‘十一五’期间达到近4500万人,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的总数达到了2700万人,他们在离校前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年底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这位部长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这个非常不容易!”
他介绍,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将达到7.9亿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2亿,比“十五”末增加4770万人。三个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将达到37:28:35,与“十五”末的44.8:23.8:31.4相比,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增加,非国有经济就业的比重将由74.6%增加到78%。
谈到某些企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尹蔚民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企业的环境、企业的薪酬这方面的因素;有新一代农民工择业的观念、对自己价值的实现、个人追求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劳动者技能、素质和企业的岗位不相匹配的这些原因。”尹蔚民说,“但是总的看,部分地方出现的招工难还没有能够改变我们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的这种矛盾。”
“‘十二五’期间我们预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仍然会达到2400万到2500万,比‘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还要略多一点,所以这个总量的这种压力是非常大的。”尹蔚民坦言。
他介绍,下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将通过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尹蔚民告诉记者。
“新农保试点才一年多时间,应该讲进展非常顺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60岁以上老人不用交费直接享受到55块钱基础养老金,这对于保障他的基本生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位部长说,“因为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养老是靠土地,是靠家庭和儿女来赡养,但是这一次由政府来掏钱,发给他们基础养老金。”
“我到陕西去调研新农保的时候,我就问一个老乡,我说你拿到钱之后你都做什么花费,他说我过去只能吃辣子面,我现在吃臊子面,也就是说有肉了。”尹蔚民告诉记者。
他介绍,新农保试点已经覆盖到24%的县。同时,还建立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非就业人群,也就是俗称的一老一小的医疗保障。
“另外我们还有一项很大的工作,就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也就是说你今年在这打工,明年可能换了一个地方,你的保险关系是可以转移的,也可以接续的。”尹蔚民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在‘十五’期末的时候月均是700元钱,‘十一五’期末已经到了1300多元钱,基本上翻了一番。”
尹蔚民介绍,该部门一个总的目标是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水平上来讲,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让全体参保人员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这种成果。
“我们希望能够在‘十二五’结束的时候,社会保障卡能够普遍发行,我们的想法是希望能够发行到八亿张,将来所有的参保人员手持一张社会保障卡,通过这张卡来交费,来查询,来领取待遇。”他说。
人是第一资源
“无论是所有的各项工作,人都是第一资源,人都是最关键的,最终来靠人来解决。”尹蔚民坚定地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十一五”末期,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将达到25%,比“十五”末期提高4%。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00万人。
“今年是对我们人才工作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第二件事是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这位部长说,“纲要确定了十大工程,确定了若干个重大政策,就是通过这些工程,通过这些政策把我们对人才工作提出的目标最后落到实处。”
尹蔚民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左右,培养造就一支国际一流老师队伍,科技领军人才在更多领域具备冲击世界重大科技难题的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初步得到缓解,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更多信息请访问:人力资源管理师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