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名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广东07年11月人力资源师考试论文答辩通知

|0·2015-12-09 17:52:46浏览0 收藏0

 根据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粤劳职鉴[2007]108号《关于2007年下半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综合评审相关事宜的通知》”现对我中心学员通知如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综合评审论文撰写题目:               
    ①2007年下半年考生论文题目:
    1、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组织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员工招聘中结构化面试的设计与应用
    3、浅谈提高企业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4、企业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有效设计
    5、试论宽带薪酬制度设计
    6、《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机制的影响及应对
    7、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探究
    8、浅谈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论文书面答辩时间及要求:
    1. 书面答辩时间:2008年3月9日9:00-10:00.(星期天)
    2. 书面答辩为闭卷考核,考生不能携带任何参考资料进入考场。
                 
    三、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论文撰写方法
    (一)论文选题
    论文采取考生自选题方式。选题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参考培训教程,同时结合考生所在单位或有关行业实际工作的情况自拟定。
    (二)论文撰写要求
    1、必须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侵权、抄袭,或请他人代写。
    2、如无特殊说明,论文字数原则上职业资格二级不少于3000字。
    3、论文所需数据、参考书等资料一律自备,论文中引用部分须注明出处。
    4、论文一律采用A4纸打印,一式5份。(最好自己留1份),共6份5、考生应围绕论文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从事科学实践,得出相关理论,并将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6、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叙述流畅,理论联系实际。
    (三)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由标题、署名、摘要、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组成。
    2、标题即论文的名称,应当能够反映论文的内容,或是反映论题的范围,尽量做到简短、直接、贴切、精炼、醒目和新颖。
    3、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超过300字。
    4、注释是对论文中需要解释的词句加以说明,或是以论文中引用的词句、观点注明来源出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的方式(即在论文的末尾加注释)
    5、论文的末尾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的目录6、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为:
    (1)图书:按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版次、页码的顺序标注。
    (2)期刊:按作者、篇名、期刊名称、年份(期号)、页码的顺序标注。
    (3)报纸:按作者、篇名、报纸名称、年份日期、版次的顺序标注。
    (4)网页:按作者、篇名、网页、年份日期的顺序标注。
    (四)论文提交要求1、提交论文时,一律装入文件袋并贴封。文件袋封面格式和论文首页格式应统一。
    2、论文提交时间:待通知                 
    此次答辩须理论和技能两科均及格者方可参加,如有一科未合格者,无须答辩,请在08年4月准备补考手续。论文完成后,须请赵老师修改者,请将论文发至赵老师邮箱:xunmeng@vip.163.com                 
    各位学员请按上述文件及论文撰写的要求,做好应试准备,以便顺利通过统考。

  附录1: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试题:
    1. 试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调整
    2. 提高人员招聘有效性对策
    3. 试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思路
    4. 试论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5. 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6. 试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策略
    7. 试论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 试论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9.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基本方法
    10. 加强员工沟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初探 
              
    附录2:口头答辩考核要求(广东省暂未采取口头答辩考核方式)
    一、答辩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二、测评方式
    1、考生准备(在准备室阅案例)(15分钟)→ 口试(25分钟)。
    2、每2名考评员对1名考生进行口试。             
    三、评价标准采用分项评等计分的方法。
    即对①语言表达能力,②逻辑思维能力,③应变能力,④专业能力四项分别评等计分,最后将各分项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各测评项目的评分标准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善于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
    ●评分标准:
    A:运用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吐词清晰、连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能够选用准确的词语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音量适中、节奏感强、抑扬顿挫;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情绪感染力。
    B:运用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吐字较清晰、前后连贯性可;思想表达有一定的层次;用词较准确;表述思想和观点时不够简洁、经常出现言语简单重复的现象;语调平和,节奏感欠强;有一定的情绪感染力。
    C: 运用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吐词尚清晰、前后连贯性欠妥;思想表达稍有层次;用词尚准确;表述思想和观点时有些罗嗦、言语重复的现象严重;语调平淡,节奏感不强;稍有情绪感染力。
    C- :运用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吐词不清楚、缺乏连贯性(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有多处用词错误,表达不清自己的观点,层次欠分明;语气生硬,语速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能听清),音量过高或过低;缺乏感染力。              
    2、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表达的内在逻辑性
    ●评分标准:
    A:能够准确、深入地分析所给定的信息(材料),把握住主题;陈述观点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B:能对给定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基本能把握材料主题;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的表述条理欠清晰;观点较明确、论证不够充分。
    C:一般能对给定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稍能把握材料主题;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的表述条理不太清晰;泛泛而谈、论证不够。
    C-: 缺乏对所给材料的深入分析,抓不住主题;陈述观点时思路不清楚、前后矛盾,缺乏层次感;论证没有说服力。               
    3. 应变能力――对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能力
    ●评分标准:
    A:能够敏锐地发现材料中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处理危机或突发事件时镇定、自信,讲究策略;思维具有灵活性,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时能提出创造性的、合理化的建议。
    B:基本上能抓住问题的中心;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较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不紧张,但不太能有效地处理化解不利的局面。
    C:一般能抓住问题的中心;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尚自然,稍有自己的看法,不很紧张,但不能有效地处理化解不利的局面。
    C-:不能抓住问题的主题;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流露出紧张不安的情绪;思维缺乏灵活性。              
    4. 专业能力――分析回答问题时体现出的专业素养,即运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标准:
    A:能够自觉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富有操作性的对策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全面并具有相当深度(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够多角度地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处理问题果断,有影响力。
    B:基本上能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能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对策;对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C:尚能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略能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对策;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不够;能够从实际出发基本解决问题;尚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C-:不能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也不能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四、能力项的评价等级与权重△能力项等级与权重:等级权重A 1.0 A- 0.9 B 0.8 B- 0.7 C 0.6 C- 0.3              
    △能力项得分 = 项配分5项分值△测评“合计得分”为各能力项得分之和。              
    五、口试程序及要求
    1.考生通过抽签决定口试的顺序(随机抽取)。
    2.考生提前15分钟抽题并进行准备,考生抽题后要进行隔离。
    3.每个考生单独进行测评,考生入试场后,与考官相对而座。
    4.由考评员发问、引导考生,测试正式开始。
    5.每个考生的口试时间为25分钟。
    6.每个案例分析陈述不超过10分钟。
    每个考评小组设考评员两名,每个考评员独立评分,取平均值。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鉴定综合评审要求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