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广阔市场空间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行业高速成长,市场规模不断上升。
根据住建部《2019年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报告,从2016年到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平均增长率达55%。其中,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4.18亿平方米,同比2018年增长45%,约占新建建筑面积的13.4%。从区域来看,重点推进地区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47.1%,而其他一些省市也逐渐呈规模化发展局面。
而装配式建筑受到如此热捧,离不开其环保、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不同于传统建造方式有大量的现场作业,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的工作转移到工厂内。相对而言,装配式建筑更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据天风证券(7.100, 0.11, 1.57%)研究所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模式,减少了70%的建筑垃圾排放,节约木材60%,也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粉尘和噪音污染。
此外,装配式建筑还有利于缩短工期、节省人工成本。由于大部分构件已在工厂预制完成,对现场工人数量的要求大幅降低。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比传统方式的进度快30%。此外,装配式建筑还有可承受荷载高、防火保温效果好等质量优势。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红利弱化、建筑业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愈加突出。于是,国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陆续释放装配式建筑相关利好信号。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等工作目标。此后,全国各省市也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细化落实措施。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的数量分别为33、157、235、261个。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的目标的省市约占总数的21%。
铁建十四局房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政府投资项目装配率较高,如北京的保障房就必须用装配式。可见,在政策支持下,装配式建筑呈现出广大的市场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20%,及至2024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0亿元。
PC构件将成为主流
在装配式建筑广阔的市场空间下,PC构件将成为主流趋势。
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目前,装配式建筑依然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数据显示,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占比65.4%,钢结构占比30.5%。
虽然钢结构具有材料强度高、重量轻、制造安装机械化程度高等方面的优点,但也存在着防火、防腐蚀、抗震能力等难题。中建国际相关负责人指出,钢结构面临的防火问题较难解决,对防火材料的检测也有不确定性,再加上钢结构害怕失稳,一个地方起火后可能出现连续倒塌。所以,未来还是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主。
由于我国混凝土发展较早且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围护链条完善,且装配式建筑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总包制度习惯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造,所以装配式混凝土仍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建造形式,并将继续占据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的主导地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推动着PC构件逐渐成为主流。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8年,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整体预制率由3.3%上升到28%,PC 构件市场规模也从3 亿元增长至110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106%。
未来PC构件市场规模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预制率、每平米混凝土体积系数、PC构件单价四个因素直接相关。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预制率两项的变化趋势是最为明显。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由前述信息可以了解到,政策鼓励下,装配式建筑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存在建造成本优势、路径依赖等方面原因,仍将占据市场主流。因此,未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也将呈现出上行态势。
政策要求和技术进步则促使预制率不断提高。2018年2月,住建部在《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公告中提出,评价项目还要满足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5%的要求时,才可进行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政策要求下,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将显著提升。
可见,PC构件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2025年,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将达到30%,PC构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07亿元。
制约因素仍在
然而,装配式建筑还面临着诸多痛点,使得企业难以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制约行业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较为复杂,各环节企业关联程度高,以中游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商、预制构件生产商、工程施工方及装配式装修企业为核心,涵盖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下游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服务商。
以PC构件生产商为例。资料显示,PC构件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运输费等。其中,PC构件的主要原材料是钢筋、水泥和砂石,材料费用占比41%,其价格波动将对PC构件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如2019年4月,中国砂石协会数据显示,标准砂价格大涨,涨幅普遍在65%左右,最高地区涨价达3000元/吨以上。多地区水泥价格也随之上涨。
曾有老师提出,PC构件厂商通常可通过价格调整向下游行业参与者转移原材料价格波动。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房地产开放商资源比较集中,甲方话语权普遍较大,PC构件厂商未必能充分转移价格波动。铁建十四局房桥公司人员曾透露,将PC构件运到北京销售,与业主谈判时就要下浮15-20%,因为地产商的毛利率压降也较大,希望把成本转移到上游。未来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装配式建筑行业对下游议价能力可能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装配式建筑对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程度要求较高,但厂商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意识,不同项目的产品设计、构件规格尺寸均有所差异。由此,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厂商还需区分协调不同项目,满足定制化的需求,并反馈于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构件生产和后期施工、装修、运维等各环节。
这无疑对厂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数字化信息建设的缺失、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使得厂商难以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工作。住建部报告指出,目前来看,应用EPC工程总承包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较少,建筑信息模型(BIM)总体推进也较为缓慢,缺少对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全产业链的统筹应用。
中民筑友总裁訚军也指出:“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的数字技术水平是很低的。有的企业甚至几乎不用数字技术也能造出装配式建筑。” 技术发展不足,也导致装配式行业门槛较低。
于是,在低行业门槛、高市场空间等因素的推动下,不少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纷纷投资建设装配式建筑工厂。如2018年5月,美好集团有关负责人在国际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美好集团拟在武汉、长沙等核心城市布局57家装配式建筑工厂。
有业内人士说,现在工地工人平均年龄都是50岁以上,用工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有很多建筑公司都开始自己出资做装配式工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在土地囤地增值利润缩水后,基于对装配式的认可和延伸产业链的需求,也开始转型参与装配式建筑工厂。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红利弱化、建筑业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愈加突出。于是,国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陆续释放装配式建筑相关利好信号。以上内容就是“政策频频发力,装配式建筑能否成为新基建的又一亮点?”,更多装配式新发展新资讯,欢迎继续关注环球网校装配式建筑行业频道!点击下方免费下载,获取装配式精华考点/课程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