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
在中国,学校出现于奴隶社会早期的夏朝,那时的学校我们称之为“序”和“校”,而放远世界,学校同样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埃及的宫廷学校,当然,不管是哪个国家,学校都是用来维护社会统治的一种工具,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
2.古代教育与生产力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统治阶级或者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学习者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当官,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说“学而优则仕”,所以大家一般不去关注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生活有多大联系,这就导致了古代教育和生产力是相脱离的。比如中国自古以来流行的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一个教育具有非生产性的真实写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的教育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首先我们来说说奴隶社会,在到奴隶社会时期教育最大特点就是育具有比较强的阶级性,也就是说当时的教育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只有统治阶级可以接受教育,而被统治阶级是不大可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比如在中国,能接受教育的也仅仅只有奴隶主贵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朝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现象。再比如说在古印度时期,能接受教育的人也仅仅是拥有种姓的人民,而被称之为“贱民”的人儿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一样,封建社会的教育也是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只是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等级性,即在这个时期去到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取决于受教育者当时在社会上的地位,最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一个人倘若只是一个布衣平民,是不可能进入到向“弘文馆”、“崇文馆”这种皇亲国戚子女才能学学习的学校的。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或者服务统治阶级的人士,这就决定了他的教育思想必须同当时的政治文化相适应。首先,教育要服从统治之道,这是我们说的道统性;其次,要服从统治之道,那么学校教育的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不是教师和学生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决定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教什么和学什么他们就必须按照要求去,否则就是违背祖训,大逆不道的。你们回归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没有发现学习的内容无外乎就是儒家思想那一套-四书五经,教师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教什么和学什么的权利,这就是我们说的专制性。所以,看到这儿,你们就知道为啥咱们现在推崇的《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等等的名著在当时被当做“禁书”的原因了吧?也正因为教育的专制性,最后导致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正在正正理解所学所讲的知识点,他们只在乎学生有没有把这个知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就好,没记住就戒尺斥候,教学方式死板,教学内容枯燥,学习方法就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这就是我们说的教育的刻板性,最有意思的就是咱们一般去看古代中国剧场,但凡和教育有关的片段,都会出现老夫子手持戒尺来回走动,学生摇头晃脑背书的场景。总体而言,整个古代社会,人们去到学校能学到多少经世致用的知识,其实大家都不太介意的,他们只认为能读书是一件很高大上的样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典故里透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就是说,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太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便是教育的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纵观整个古代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这就导致了教育仅仅是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它不具备大众性和普适性,最后使得它不可能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以上是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为您整理,点击下方即可免费下载教师招聘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