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MBA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清华大学EMBA(Tsinghua)

环球网校·2018-09-10 10:24:26浏览202 收藏80
摘要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Tsinghua)——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处于榜首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历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校,是清政府于民国前一年(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北京所建立。最初称为“留美预备学堂”,是第一所用于被政府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而建立的预备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留学。1925年,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

清华大学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约翰•海(John Hay)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照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经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对清华立校的贡献,清华的西体育馆被命名为“ Roosevelt Memorial Gymnasium 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并在面墙上铸其雕像。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7月11日,美国核减赔款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中国,中国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

Tsinghua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

“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北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530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191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

清华大学校徽

清华大学校徽  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公元 1911年4月29日)四月初一日(校庆日源此)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教师由基督教青年会从美国聘请。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经过辛亥革命,清帝宣统于公元1912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5月1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詝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

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它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民国七年1月4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周诒春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12月23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外交部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10月6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曹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老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1月14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亡,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9月18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民国十八年4月3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民国十九年5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民国二十年3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4月16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6月25日离开北平。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7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9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

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与崇敬,一直续任至1948年底才因战乱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离开。梅校长在任期间,为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其著名学府之地位。他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的阐述广为推崇。1955年在中国台湾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1962年5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新竹清华校园建有「梅园」以志纪念。

在中国和日本的战争于1937年爆发后,清华大学和其它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在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争结束后,清华大学移回北京,并继续运作。

1949年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至今。

中国台湾新竹的国立清华大学 则于1955年由梅贻琦校长主持,由中华民国政府批准「 在台复校」,并沿用原校名。

从1980年代开始,两校各项交往日渐频繁。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法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北京大学等校的工学院和相关工学专业划归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程技术大学。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教育界强烈否定。从1980年代开始,清华开始恢复建设人文及理科科院系。

清华在1966年之1976年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象所有院校一样遭到重创。教学和科研几乎停顿。在此期间没有招收正式学生直至1977年高考恢复。此后,清华开始恢复建设并得到政府特别重点扶持。

清华园

清华园清华大学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项目

清华大学形成了由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而设立的重大专项和由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主的基本计划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是该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十一五”以来,该校每年通过上述渠道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合同额超过15亿元。未来几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学校从上述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将会保持增长态势。

2010年,该校文科新开课题7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5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后期资助、专项)立项2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6项。(部分重大项目详细信息可以阅读参考资料)

重要成果

该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学前沿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著名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如吴德海课题组在Science(2002年)、范守善和李亚栋两个课题组分别在Nature(2002,2005年)上发表了有关纳米材料方面的学术论文,施一公、颜宁领导的研究团队2009年以来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上连续发表了多篇结构生物学方面的高水平论文。

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工作中,部分项目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生物芯片”、“下一代互联网”、“应急平台”等分别在解决海关打击走私、抗击“非典”、维护公共安全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推广项目:《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是由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和科技开发部在对学校科技成果广泛征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的年刊,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2005年到2010年的重点推广项目详细介绍可以根据参考资料下载相关信息进行阅读)

科研成果

成果奖励:该校在战略高技术、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组织全校优势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1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92项。

专利技术:学校专利工作紧密围绕“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与质量,专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高水平专利的支持和技术转移”这样的宗旨开展工作。将知识产权特别是将专利权的保护贯彻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在学校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中,以一些重要专利技术为主形成了以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相结合的专利群。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持续增长,国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增长幅度显著,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仅2009~2010两年申请数为872项,占1985年以来申请总数的约46%,授权数为332项,占授权总数的约62%。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申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收录论文数,连续22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该校2009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3766篇,共计13314次,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3431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1377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83篇。 2009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65部,2010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38部。2009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8部,2010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1部。《清华大学学报》、《世界建筑》、《住区》、《装饰》、《清华法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截至2012年5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

政府批建机构:国家实验室(筹)(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国家重点实验室(13),国家工程实验室(6),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等。

自主批建机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等。

联合共建机构:清华大学-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波音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丰田研究中心等。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学校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使全校师生了解国际前沿学术信息和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高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召开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呈现出数量多,级别高、领域广、促进后续合作的特点。根据清华大学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5000人次。一大批水平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大国际会议先后在清华召开,如:国际碳纳米管2009会议、第三十六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第八届共轭高分子与有机纳米结构光探测国际会议、第十届放射与核医学成像的全三维图象重建国际会议、2009亚太生物信息学大会、第15届层间化合物国际会议、第五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第33届国际燃烧会议、国际互联网工程组织第79次会议等。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会议在清华的召开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了清华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

清华论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学术论坛。论坛主题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举办四十二讲。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10月17日,首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2010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主题分别为“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风险”、“风云是否突变: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与第二轮金融危机等”。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2010年4月3日,首届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举办,主题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论坛发布了题为《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6月19日举办第二届,主题为“金融安全与东亚合作”,发布《构建A3货币联盟》研究报告,探讨A3货币联盟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与面临的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金融改革难点等议题。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2010年4月,首届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举办,发布题为《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

《世界建筑》

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装饰》

作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装饰》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

《清华法学》

《清华法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

清华大学校训释疑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清华大学在教育史、科学史、学术史上所创造的杰出业绩,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历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光辉体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1949年随着全国的解放,清华大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在更高的标准上,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实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目标来说,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未来的五十年,对于中华民族能否以高度文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的较量。帝国主义与国际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愤发图强,争创一流。我们应该勇敢地抵御来自国内外腐朽思潮的侵袭,努力战胜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拟的业绩。我们鄙视那种畏缩不前、懦弱颓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琐品格,它们是同“清华人”的称号不相容的。

在努力自强自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同社会谐调发展,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蝇苟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时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

Tsinghua bell

Tsinghua bell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

(编按:文中第一人称为徐葆耕,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能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只有一部分的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在这类学校中,清华可以说是较为突出的一所。海内外凡是清华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建有“清华同学(校友)会”。这是没有一个大学可同清华相比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在政治上两相对峙,但在海外所有的同学会都是两岸清华共居一个组织。在同学会中尽管大学的政治、思想、观念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和睦相处。什么原因?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把他们联在一起,这就是"清华精神"。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是介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结果。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是国家意向同社会(国内外)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长与大师对大学精神的影响重大,但学生(特别是那些学生中的精英)也对大学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更替或者毁灭性灾难的降临(如“文革”)都只能改变它的形态和部分内涵,而不能把它从根本上摧毁。大学精神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打击和求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聪明的校长都懂得;对于这种已经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且使它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新的需要。

可以看到,所谓“清华精神”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耻不如人

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可称道的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吴宓、朱自清、闻一多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 ”清华终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文革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二、讲究科学

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老师梁、王、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 “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重视实干

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在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先生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后来,这八个字就做为清华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八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清华九十年的历史多灾多难,但“灾难铸就辉煌”。灾难所激发起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清华历史。而其中最动人的我以为是两段;一段是在抗日战争中,在敌机不断轰炸的艰难条件下弦歌不辍,无论于教学学术都创造了史诗般的辉煌;另一段则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之后,在“连洋人的屁股都看不见了”的情况下,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急起直追,不仅迅速地恢复了十年动乱造成的创伤,而且创造了新的辉煌。这两段,一段是在帝国主义军事压力下,一段是在经济压力之下,而两种压力都曾把华夏民族推向毁灭性的边缘。拯救民族的集体尊严意识是清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清华人的个性主体意识是很强的,以致给人以“高傲”的印象。但这种个人意识总是和民族尊严联在一起,并且对于那些最优秀的清华人来说:民族尊严感是他们个性中最重要的、最顽强的部分(闻一多是突出代表)。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很少与民族利益联接,甚至是以民族主义为其对立面的。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几乎不存在西方观念中的纯然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的个性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不可移易的。但在中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个性化趋势将同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纠结在一起,形成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独特道路。

清华校训中除“自强不息”,还有“厚德载物”四个字。它要求清华人具有如大地般博大与宽厚的胸怀。这一点,就大多数清华人的行止来说,是无愧于祖先遗训的。文革前,蒋南翔校长说清华是个“不漏气的发动机”、“万人顶风船”,由此得了个“搞独立王国”的罪名。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出清华人“抱团”的特点。一所大学形成“封闭式结构”很不好,但在开放的前提下,能够万众一心的团结也是一种难得的状态。清华敢于组织多科性大兵团作战,例如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大多仰赖这种难得的抱团精神。

“清华精神”中也有弱点,比较突出的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回顾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本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学术巨人与思想巨人还是有区别的。清华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巨人的产生又有赖于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氛围。过于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不可避免地抑制形而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自由的创造性氛围是产生思想巨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目前我国的人文学者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单一化的缺陷,较少有人对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变化做深入的研究,而且对这些领域心存畏惧。囿守于中国传统观念或两方启蒙主义桎梏,这是中国缺少人文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于1996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短文:《未来的大师产生于文理会通》。这种“会通”包括对于经济、科技、人文知识的会合变通。这就需要人文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从这个角度上说,清华有可能促成这种合作,从而成为新的人文或科学思想诞生的摇蓝。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中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同样,大学精神总是不断地被“俗谛之桎梏”所囿。在清华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目光如豆、心胸狭窄、醉心声色名利的“清华人”,他们写下了清华的负面传统,即蒋南翔校长所指出的卑微的洋奴思想与浅薄的市侩气息。在现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这种负面传统有扩展趋势。对于一个班、一个班地留学美国这件事,外人将清华讥为“真正的留美预备学校”。我们不宜如此狭隘地看待这个问题。但扪心自问仍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即使从“世界主义”的眼光上看,优秀人才过分集中于个别发达国家,将会导致地球上贫富差距的加大,而贫富不均是世界上产生动乱与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我担忧的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民族尊严意识的淡化。这种淡化趋势发展下去,不仅是清华优良传统的失落,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沉论。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西方与东方的冲突,第一个回合是以军事战争的形态出现,第二回合是以经济竞争的形态出现。而未来世纪中的第三回合将表现为文化上的战争。我们认为,前两个回合并没有结束,它还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甚至空前的激化,文化上的战争远比军事、经济上的战争复杂,它要求把学习西方、批判西方与创造自己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诚如本书所述,在前两种类型的战争中,清华均可用“灾难铸造辉煌”,那么,在文化战争中能否成为勇者和胜者?对于人文根底薄弱的清华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一流大学的模式也将不拘一格。经历了九十年风雨的清华大学能否在充分吸收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大学理念,使传统的清华精神放射出新的异彩?翘着百年,我们期待着。

校园设施

清华校园以南门主路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有九十年代开始在主楼前后新建的建筑馆、法学院、经管学院及运动场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9万平方米,藏书 401.7万册,阅读座位 2604个

体育馆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

运动场面积 19.6万平方米。

游泳池面积 0.4万平方米。

清华人

梅贻琦、 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梁实秋、 叶企孙、 吴有训、 吴宓、 朱自清、王造时、曹禺、 钱钟书、闻一多、穆旦、胡风、端木蕻良、 陈省身、 杨振宁、 李政道、 华罗庚、 孙立人、 胡锦涛、 朱镕基、胡乔木、乔冠华、吴国桢、 俞国华、赵元任、金岳霖、汤用彤、贺麟、张岱年、 冯友兰、梁思成、周培源、林家翘、周光召、张民觉、李济、夏鼐、吴晗、季羡林、于光远、李健吾、张骏祥、洪深、杨联升、何炳棣、殷海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英若诚、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潘光旦、费孝通、李方桂、王力、陈鹤琴、陈岱孙、高士其、 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杨廷宝、候德榜、吴仲华、郑哲敏、顾毓琇、萨本栋、 吴官正、高晓松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