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成人高考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冲刺提升试卷(13)

环球网校·2018-07-27 09:24:17浏览69 收藏20
摘要 参加成人高考并不想高考生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所以成考生一定要多练习,在试题中巩固知识点,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冲刺提升试卷,今日继续更新。

相关推荐:成人高考考试大纲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冲刺提升试卷(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早登陆的植物

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到了4亿多年前,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成蕨类植物,这是最早登陆地球的植物。

最早的陆地植物主要是裸蕨类。刚登陆时,它们既无根又无叶,仅是一个“茎状物”。后来在适应陆地生活的变异中,逐渐有根、茎、叶分化的趋势。地上部分向空中发展,进行光合作用;吸水用水的器官有了分工,促使体内维管束的发展。地下茎逐渐生出了细小状旁枝,称为“假根”。

后来,大陆气候进一步干旱,裸蕨类植物衰亡了,其它机能结构更高等的蕨类植物兴起,取而代之。蕨类源于裸蕨植物,但已不裸,有了真正的根和叶。裸蕨和蕨类植物,经过“前赴后继”,终于成了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植物由水生到陆生,并非裸蕨一家。在裸蕨类植物“上陆”前后,有一类叫“苔藓”的植物也“上陆”生活了。但它们始终没有摆脱过阴湿的生活环境,严守着自己的老习惯,从没向前跨进一步。直到今天,连个真正的根都未分化出来。

在泥盆纪中晚期,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某些地区的气候进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变成河湖池沼了,有的甚至干涸见底。那时上陆不久的植物又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腐烂发臭,大量地消耗着水中的氧气。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有一些总鳍鱼只好弃水登陆。在水陆变迁的新条件下,总鳍鱼就在登陆、失败,再登陆、再失败、再登陆的反复斗争中,逐渐建立了适应于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鳃呼吸变成了肺呼吸,胸、腹鳍变成了四肢,最后变成了两栖动物。

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1.下列对植物登陆前后演化过程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水生植物——藻类登陆——蕨类植物

B.茎状物——根、茎、叶分化——地下假根、地上茎叶

C.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生植物

D.水藻——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地植物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4亿多年前,在裸蕨类植物登陆前后,苔藓也“上陆”了,从此为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B.生活环境的多样与多变使登陆植物的身体器官有了专门化的分工。

C.最初登陆的植物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污染了鱼类的生活水域,生存环境的不洁使一些总鳍鱼被迫变成了两栖动物。

D.植物的登陆,改变了大陆的色彩,丰富了大陆的景观,扩大了大陆的面积。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迁与干旱是一些水生植物演变为陆生植物的必要条件

B.陆生植物比水生植物结构复杂,种类丰富,生命力更强。

C.陆生植物既是大气中氧的消费者,又是氧的生产者,为提高大气圈中氧的含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D.植物登陆成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如果没有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就不可能完善。

参考答案

1.D(A项表述不全面。B项仅为“裸蕨类植物”的演化过程。C项表述不全面,“陆生”植物表述不准确)

2.B(A项“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错误,由原文第3段末和第5段末的表述,“陆地真正居民”的条件是有真正的根,而苔藓“连个真正的根都没长出来”,而且“始终没有摆脱阴湿的生活环境”。C项“生存环境的不洁”错误,原文第6段提到说“残枝败叶的腐烂大量消耗了水中的氧气”,另外上文提到“大海变成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干涸见底”,这些“恶劣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两栖动物产生的原因。D项最后一句无中生有)

3.B(“生命力更强”表述错误,最后一段说“有更强的生产能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三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

1、B(褪毛的原因有关移居的说法“另外两种普遍的看法”不涉及:A、13涉及“移居”的说法,2不涉及)

2、A(B是论据,C不是第一段“他的理论”所谈的问题,D项的人类理源理论与人类褪毛理论关系倒置)

3、C项谈的是“失去覆盖在身上的毛”的原因,不是进化问题。

4、A(B不是“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问题,而是起源地点不同,C项应是不一致的)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