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报考
  • 备考
  • 经验
  • 考后
  • 政策
短信预约 一月管理类硕士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东华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环球网校·2018-05-24 14:22:38浏览126 收藏25
摘要 作为考研征途的第一站,考研招生简章和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决定一个考生努力的方向。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读懂、读透、利用好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才能为考研成功奠定基础!相信自己,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勇敢地迎上去。坚定信念,将考研进行到底!

学校简介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已经从建校之初的一所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坚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法自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国家、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8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基本情况: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同时设有13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全校各类学生28497人,其中本科生14664人,硕士生5337人,博士生1002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720人,留学生4774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094人。教职工2156人,专任教师1297人,其中专职院士4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近900名。

教育教学:学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建立研究生“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等多元选拔体系以及“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学管理、科学的课程设置,使学校在教学领域硕果累累: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6年又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称号;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4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建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老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成立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上海市实践育人创新基地、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上海市大学生创客联盟和“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入选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上海市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基于易班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和“最佳学研促进奖”,并获2016年度十佳易班工作站;东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体育竞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学生就业质量均位于上海高校前列,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科科研:根据“双一流”建设和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要求,学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龙头、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努力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三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7个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纺织科学与工程被列入上海高校Ⅰ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系列航天员专用服装研发、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学校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三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国际时尚科创中心”和“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环东华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广富林路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建立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富有上海区域特色、培养海派时尚设计、国际时尚创意设计拔尖人才的基地,该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休沃宁女士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16年学校携海派旗袍首次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开创了学校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办学的新局面。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之间建立人员、信息、教学和科研成果常态化交流机制,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开拓资助渠道,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1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当前,正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为中心,扩大教育双向开放,努力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校园环境。此外,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广泛凝聚力量,推动学校发展。

60多年来,东华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建设“特色东华”、“紧凑东华”、“精致东华”的美好愿景为激励,薪火相传,攻坚克难,为全面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东华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收类型、招生计划

2018年我校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部分专业学位拟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类别(领域)详见《东华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东华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人数”栏所列拟招生人数参照2017年录取全日制人数(含推免生,个别仅招非全日制的类别和领域除外),仅供参考。拟招收推免生人数以上报教育部备案的录取人数为准。2018年各专业(类别)实际招生人数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和报考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学习方式、修业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采取全脱产在校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与人事档案须在入学前转入东华大学;就业方式为非定向就业,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的类别、领域、研究方向: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与人事档案不转入东华大学;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不享受奖助学金和资助政策;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专项计划按照相关政策执行。

学术型研究生修业年限一般为2.5~4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修业年限一般为2~4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修业年限一般为2~5年。

四、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018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③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④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a.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8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进修并考试通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六门以上主干课程;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其他语种相应等级)。

b.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其他语种相应等级)。

同等学力报考者不能跨专业报考。

5.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符合(四)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②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6.报名参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符合(四)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018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学习方式为全日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

③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及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可选择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且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或学习方式为全日制且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

7.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符合(四)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②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仅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单独考试。

8.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9.在校的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得报考。

10.我校除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四个类别(领域)外,其他专业均接受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推免生资格审核确认、报考、录取以及信息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进行。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推免服务系统”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推免生接收办法参照我校相关文件执行。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

五、报名办法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1.网上报名:

①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为网报有效信息。

②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东华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查阅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特别是学校、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代码和名称、考试科目代码和名称,学习方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以及研究方向备注说明。考生应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③以下考生网上报名时必须选择“3110东华大学”报考点:a.就读上海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b.工作或户口所在地为上海的历届考生;c.报考美术学、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美术、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考生;d.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

其他考生网上报名时应选择就读高校、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选择“3110东华大学”报考点的考生中,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的考生,以及报考美术学、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美术、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考生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统一安排初试地点。其余考生可自愿选择初试地点,网报时需在备用信息栏中填写“松江校区”或“延安路校区”。未填写备用信息的考生,初试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统一安排。

④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⑤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考生网上报名前,必须先与考生原籍省级教育部门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签署“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并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⑥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2.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按报考点规定缴纳报考费,本人亲自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①现场确认时间以报考点公告时间为准,逾期不再补办。考生需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发布的公告。

②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原件且有本学期有效注册信息)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③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④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⑤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⑥在2018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自学考试机构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⑦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初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如考生在报名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而取得报考录取资格的,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均取消其资格。

六、考试时间

1.初试

①初试时间:

12月23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3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

12月24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

12月24日下午14:00-17:00业务课二

12月25日上午8:30-12:30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②考生应在2017年12月14日至12月25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③初试地点:在报名点指定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进行。

④初试科目:按教育部规定,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历史学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其他学科门类初试均为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历史学基础、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单独考试英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其他初试科目由学校自行命题。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各100分,两门业务课满分各15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历史学基础满分300分)。

⑤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2.复试

①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之后,我校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并依此确定入围复试的考生名单。

②复试录取办法及各学院实施细则,复试前在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站(http://yjszs.dhu.edu.cn)公布。

③复试前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学历学籍认证报告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④复试采取差额形式。

⑤考生体检工作在复试阶段统一组织进行。

⑥复试时间一般在2018年3月下旬(具体时间另定)。

七、录取工作

我校按照教育下达的招生计划及相关要求,依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总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参加单独考试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均录取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

八、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国家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学校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办法。

具体学费及奖助学金办法按我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九、其他

1.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代码:10255

2.东华大学报考点代码:3110

3.专业代码第三位为“5”的招生专业为专业学位,专业代码第三位不为“5”的招生专业为学术型。

4.凡涉及招生、录取和调剂方面的政策以教育部最新文件为准。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如有变动,以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东华大学研究生!

学校地址:松江校区: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邮政编码:201620

延安路校区: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邮政编码:200051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21-67792430(松江校区),021-62373355(延安路校区)

传真:021-67792458

网址:http://yjszs.dhu.edu.cn

电子信箱:gs@dhu.edu.cn

官方微博: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http://weibo.com/dhuyjszs)

官方微信:东华研招

附件下载:

东华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docx

东华大学2018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办法

欢迎校内外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东华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凡具备申请条件者可向我校提出预申请。

一、申请条件

1、品学兼优。

2、预计能够取得本科就读高校推荐免试资格。

二、推免生优惠政策

1、推免生奖学金:10000元,获奖比例100%;

2、国家奖学金:20000元,录取的本校推免生的10%可获得;

3、学业奖学金:一等10000元,二等8000,三等6000,获奖比例100%;

4、国家助学金:6000元,获奖比例100%;

5、新生奖学金(特等8000,一等4000);助教、助管(4000元);社会奖学金、社会助学金、困难补助等;

6、优先选择老师;

7、可跨专业报考。

注:推免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不可兼得。

三、接收专业

接收专业请浏览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jszs.dhu.edu.cn)——专业目录——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最新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公布之前,请参考上一年度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

我校除工商管理(代码125100)、公共管理(125200)、工程管理(125600)、项目管理(085239)外,所有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均接受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

四、预申请流程

1、即日起至9月25日期间,登录东华大学研招网(http://yjszs.dhu.edu.cn)——快速通道——“2018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申请”,进入“硕士推免报名系统”填写并提交申请信息(操作说明见附件)。申请人只可申请一种推荐免试研究生类型(即学术型或者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填报一个申请志愿,申请人在网上提交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有效,凡提供虚假信息的,任何阶段一经发现,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2、各学院定期对申请信息集中审核,根据申请学生情况及时遴选、确定复试名单、发送复试通知、分批组织复试(截止到10月初)、择优录取。具体复试时间及相关安排由学院自行组织。

五、办理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报考录取手续

该系统仅为东华大学接收推免生的辅助系统,用于前期复试信息采集。待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通后前两日内,获得推免资格的申请人必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提交东华大学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才能正式获得推荐免试拟录取资格,完成最终录取。具体时间请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其他

1、在“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平台-夏令营报名”系统里,报名时勾选参加推免生面试的,报名数据会自动导入推免预报名系统,无需重复报名。通过暑期夏令营申请者,申请流程以学院发布的暑期夏令营章程为准。

2、有关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具体事宜请咨询相关学院(6月至10月初)。

3、东华大学关于接收2018级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正式通知预计于2017年9月公布。请关注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告。

4、错过预报名的考生如仍有意愿报考我校,可在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开放后,在该系统中报名。相关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再次组织复试,届时请留意学院网站通知。

七、各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名称 联系人 办公电话
纺织学院 崔老师 电话:021-67792102 传真:021-67792627 邮箱:cql@dhu.edu.cn 网址:http://www3.dhu.edu.cn/fzxy/login.asp
材料学院 陈老师 电话:021-67792362 传真:021-67792855 邮箱:chenxs@dhu.edu.cn 网址:http://cmse.dhu.edu.cn/
化生学院 徐老师 电话:021-67792608*802 邮箱:xuying@dhu.edu.cn 网址:http://cceb.dhu.edu.cn/
机械学院 刘老师 电话:021-67792566*102 邮箱:liuchen@dhu.edu.cn 网址:http://meccol.dhu.edu.cn/
管理学院 何老师 电话:021-62373621 邮箱:ivenshuai@dhu.edu.cn 网址:http://glxy.dhu.edu.cn
服装学院 服装工程: 杨老师 电话:021-62373712 邮箱:yangzitian@dhu.edu.cn 网址:http://202.120.157.100/pages/index.html
艺术类: 卢老师 电话:021-62373608*809 邮箱:lulu@dhu.edu.cn; 邮箱:zhudahui2000@yahoo.com.cn 网址:http://202.120.157.100/pages/index.html
信息学院 艾老师 电话:021-67792315*803、67792325*803 邮箱:ax@dhu.edu.cn 网址:http://web.dhu.edu.cn/cist/
环境学院 朱老师 电话:021-67792159*103 邮箱:zhulh@dhu.edu.cn 网址:http://env.dhu.edu.cn
理学院 孙老师 电话:021-67792331、67792090*553、 邮箱:phy@dhu.edu.cn 网址:http://scdhu.dhu.edu.cn/
人文学院 符老师 电话:021-67792240 邮箱:fuxiaolan@dhu.edu.cn 网址:http://hc.dhu.edu.cn/
外语学院 李老师 电话:021-67792446 邮箱:happy_ailis@126.com 网址:http://flc.dhu.edu.cn/
计算机学院 李老师 电话:021-67792046 邮箱:jsjxyjw_yjs@dhu.edu.cn 网址:http://cst.dhu.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宣老师 电话:021-67798655 邮箱:mkszyxy@dhu.edu.cn 网址:http://hc.dhu.edu.cn/

延安路校区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中心大楼中北358

松江校区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行政楼302

电话:021-67792430(松江)、62373355(延安路)

Email:gs@dhu.edu.cn

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dhuyjszs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